健康教育

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指导>健康教育>详细内容

卫 生 保 健——心理保健

发布时间:2008-12-09 信息来源: 【字体:

  健心“八戒”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学者、用了40年的时间,在21岁和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而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中,都在55岁前死去。为此,华东师范大学谭惟翰教授提出养生“八戒”,也许会对你有所启示。

一戒疑。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经常失眠。
二戒妒。妒忌别人的成就,不考虑怎样奋起猛追,却希望别人栽跟头。
三戒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欢和人共事,愈来愈孤僻脾,越来越古怪。
四戒傲。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自鸣得意。生活空虚,无所寄托,缺少乐趣。
五戒躁。容易发脾气,红脸红脖子粗或吵或闹,甚至骂人、打人、毁坏物件,然后心理上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
六戒愁。整天生活在忧虑之中,愁容满面,心事重重。
七戒慎。时时提心吊胆,怕说错活,怕做错事,怕得罪人。
八戒悲。一生当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现在眼前,不觉悲从中来。

  心理养生四要素

  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抑郁症的认识疗法

  抑郁症是心理失调的常见病。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不是药物,而是心理,即“认识疗法”。 “认识疗法”的三顶原则是:1.你的一切情绪,都是你的思想或认识所产生的,“你目前的思想状况怎样,你也就感觉怎样。”2.当你感到抑郁时,是因为你的思想完全被“消极情绪”所控制、整个世界好象在黑暗的阴影笼罩之下。你往往相信事实真如你所想象的那样糟糕。3.消极思想几乎总是带有严重的歪曲性,它是你几乎一切痛苦的唯一原因。

  当你感到沮丧时,你可以根据下面10个方面去分析思考,你会发觉你是在愚弄自己:

1.绝对化的思想。你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泾渭分明棗好象一个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偶尔得了一次“良”,于是便认为自己是彻底的失败者。这种思想“会使你无休止地怀疑自己,认为不论做什么总不会及格。”

2.过于普遍化。由于有过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你就认为在别的事上也会同样倒霉。如一个羞怯的男青年邀一个姑娘约会,被拒绝后,他对自己说:“我永远也得不到约会了,我终生将是孤独和悲惨的。”

3.精神过滤。你看到事物的消极一面,脑中就总是想着它,好象戴上了一个特殊镜片的眼镜,把一切积极的东西部过滤了。于是你很快得出结论,认为每件事都是消极的。

4.自我轻视。看到周围的佼佼者的许多长处,可自己的一些愿望却无力实现,因而产生自卑心理,遇事总想着自己不行。

5.武断地乱下结论。你设想别人瞧不起你,但不去检验设想正确与否,你展望未来,尽是灾难。

6.放大与缩小。即把自己的缺点放大,优点缩小,歪曲本来面目。

7.情感上的推论。“我感到内疚,因此我一定干了坏事。”你的感情似乎就是思想的根据。

8.应该论。“我应该做这件事”或“我必须做那件事”,都是你感到内疚的思想,它们不能使你去实干一件事。

9.乱戴帽子。如果你选择井为之努力的目的达不到,于是你想:“我是个失败的人”,而不去想“ 我选择错了”。记住,你自己不可能等于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

10.个人化。你想“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别人干什么,都是我的过失。”总有个“责任问题缠绕着你”。

  针对上述情况,你可以这样去改变认识:你的感觉不是事实;你能对付;不要以你的成就作为看待自己的根据。自我评价是认识疗法的主要内容,如果你更加喜欢自己一些,你就会感觉好些,请记住以下格言:你能自救,上帝才能救你。

  用体育锻炼健全性格

  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健全性格有特殊的功效。
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选择足球,蓝球用、排 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坚持参加这些项目的锻炼,可帮助你逐 步改变孤僻的习性,适应与同伴的交往。

  假如你胆子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怕难为情,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胶、单双杠,跳马、跳箱、平衡木等项活动,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害羞、怕摔跌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越过障碍,战胜困难。 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你的胆子定然会变大,处事也会老练起来。

  如果你有办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毛病,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 、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进行这些项目的活动,任何犹豫、徘徊都会延误时机、遭到失败,长期锻炼能帮助你增强果断的个性。
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容易急躁,冲动,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漫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这些运动能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 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进。
如果你做事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得选择一些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 跑步等项目进行锻炼。坚持锻炼一个时期后,信心就能逐步得到增强。

  若你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紧张、失常,那你应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排球比赛,面对紧张激烈的比赛,只有冷静沉着才能取得优胜。经常在 这种场合进行锻练,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
假如你发觉自己有好逞强、易自负的问题,可选择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项目进行锻陈,也可找一些水平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还不断提醒自己“山外有山”,万万不能自负、骄做。
要想使体育锻练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锻练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练时间要在30分钟左右,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三个月为一周期,进行两个周期以上才能有效。要注意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还要注意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良性暗示助健康

  一位退休职工患过癌症,也曾复发。但他却在15年后的今天仍然愉快地活着,他说他战胜病魔的法宝之一就是“良性暗示”。他的具体做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 要多回忆过去美好愉快的事,使自己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情。其次是排除杂念,默念良性同语,例如:早晨起床时默念:“今天感觉特别好”;吃饭前默念:这饭菜又香又好吃,睡觉前默念:“今晚一定睡得香”;吃药时默念:“这药对治病特别有效”。等等。
良性暗示也叫积极暗示,是心理暗示的一种,能够对人的心理、行为、情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言语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外界事物和生活现象的代表,在人的大脑中都有反映,对人体起着重要的启示 作用。

  既然暗示的作用这么重要人要想健康,除了积极锻炼身体,合理饮食起居之外,还应注意经常进行良性暗示。为了使良性暗示达到预期的效果,做良性暗示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使克服浮躁心理;二使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良性暗示是一种平心静气潜泳移默化的心理运动,想一蹴而就,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在充满变幻和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要想保持身心健康,使良性暗示取得实效,必须默默地、静静地、缓缓地、天长日久地进行,才 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心理健康需“营养”

  一般人都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童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

  那么,人类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有哪些呢?

  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尤为重要。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而老年人对子女和孙辈的爱在他们生命中占重要地位。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情爱、关怀、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帮 助和支持等皆是。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别人尤其是自己亲人的爱,心理上会出现不平衡,进而产生障碍或疾患。
第二种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宣泄和疏导。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想对亲人和好友诉说,把心里的不快倒出来,这就是宣泄。与此同时,也希望有人帮助自己解开心里的疙瘩,或帮助出出好主意。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它会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改正错误,进而不断完善自己。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毛病,固执、傲慢、自以为是,而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自言自语也是一种放松

  由于自言自语常多表现在精神病人身上,故长期以来,人们总觉得那些自言自语的人都是不正常的,现代,心理学家则认为自言自语是一种最健康的解决精神压力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精神放松术。
第一,大声讲话可以调整头脑中紊乱的思绪,尤其是在紧张劳累之时。另外,在大声讲话的同时,身体也投入劳动,一方面起到“一吐为快”的效果;另一方面造成体力消耗而无力颐及精神刺激,以减少对别人的侵犯行为。
第二,自己声音的声调有一种使自己镇静的作用,使自己保持安全和与人接触交际的感受,从而能很快走出阴影,积极投入社会交往。此种现象类似于心理学上的“空椅子效应”。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人们经常有意识地自言自语。当然;对于属于病态的整日不停地自言自语的人则应去看医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