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全科医生,综合医院责无旁贷
培养全科医生,综合医院责无旁贷
本报记者 肖 薇
来源:健康报
去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在推动全科医学发展过程中,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肩负重任。有专家提出,综合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目前我国仅有十余家综合医院建立了全科医学科,与其他专科相比显得势单力薄。那么,综合医院有没有必要建全科医学科,它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将社区作为全科医学科的着陆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早在2009年就开设了全科医学科,但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科室一直处于“空壳”状态。2011年8月,安贞医院决定把全科医学科落地在由医院举办的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全科医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工作平台。“在国外,50%~70%的医学生毕业后都会当全科医生,80%的患者是在社区通过家庭医生来接受诊疗。而中国的医学生却想着往综合医院挤,高水平的医生何时能下到基层还是个未知数。我们中心和医院全科医学科联手,正是发达国家全科医学发展模式在中国的尝试。”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爱琴说。
据张爱琴介绍,中心成立于2007年,近4年来,安贞医院已为中心投资近1700万元,并将安贞医院第二门诊设在了中心,医院各个科室专家轮流出诊,形成了“医院-社区”联合的诊疗架构新模式,现在中心为周边近30万人口提供服务。因为有医院做后盾,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开始就抬高准入门槛,按照安贞医院的标准聘用全科医生,确保社区全科医生的技术实力。张爱琴介绍说,发达国家对全科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在16~18个专科都要求达到中高级水平。
“建立这种lsquo;医院-社区rsquo;联动的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激活了双方开展全科医学工作的积极性。医院可以为社区提供优秀的培训师资,全科医生在社区就可以同时接受全科和专科的培训。”安贞医院全科医疗科主任王以新说,“大医院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了大医院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是中国全科医学发展值得探讨的模式。”
当问及上述模式能否“复制”时,有关专家表示,综合医院办社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因为社区仅能从政府那里得到很少的经费,而且还要增加人员配备。
教学是全科医学科承担的重要职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国内最早设立全科医学科的三级医院,也是目前上海市三级医院中唯一设立全科医学科的教学医院。该院全科医学科主任祝墡珠认为,目前我国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尚未形成规模的情况下,至少未来10年内,综合医院是有必要建立全科医学科的,它承担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教学。
“像英国、美国以及台湾地区,医学生毕业后都要继续学习全科医学知识。我们设立全科医学科就是为了招收优秀的医学生,并负责提供3年的全科医学培训。全科医学不等于各个专科医学理论和技术的简单叠加,全科医学是针对lsquo;人rsquo;进行整体服务所需要的知识的整合。”祝墡珠说,“这些毕业生在医院培训期间,可以享受和住院医同等的薪酬待遇,对于外地生源,还可以解决上海户口。但是培训期满后,他们必须下到社区去工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全科医学教授刘凤奎也曾负责组建过该院的全科医学科,当时科室依托于急诊科,承担一些诊疗任务。但是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全科医学科的医生都是从各个科室抽调而来,是在兼职,很多人都觉得精力有限,全科医学科也就没能坚持下来。现在,该院的全科医学科由教育处分管,改名为全科医学教研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负责全科医学教学计划的制定及师资安排等。
刘凤奎指出,我国全科医学的理论体系不十分完善,不仅缺少全科医生,有资格培训全科医生的老师也很少,往往是专科专家给全科医生上课,再由全科医生自己进行整合。因此,在培养全科医生时,要充分发挥综合医院的作用。
据北京友谊医院教育处处长刘力戈介绍,全科医学教研室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各个科室的骨干教师,具有全科医生培训的带教资格证。同时,医院鼓励老师们走进社区,看看社区医生在干什么,他们的岗位需要什么,这样才能在带教中有所侧重。
“现阶段我国全科医生培训仍以综合医院为主,在社区仅培训6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我相信,随着全科医学理念的普及,医学实习制度的完善,今后的全科医生培训必将以社区为主,在综合医院的时间会相应地压缩。”祝墡珠说。
全科医学科是专科与社区之间连接的纽带
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在采访中,不少专家都认为,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完成双向转诊也是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的分内事。目前我国的医疗体制使得一些学科间相互不了解,尤其是大医院学科分类很细,甚至建立了很多亚专科。只有参与转诊的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相互了解,才有利于将患者转诊到最适合的医生手中。
祝墡珠告诉记者,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目前科室共有30余名医务人员,既有全科医学出身的本科生,也有各专科毕业的硕士博士,科室有4个病区、100个床位,不仅实现了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还帮助患者在医院内部完成合理的分诊,一些身心疾病、老年疾病患者都借助这一便利条件得到了较好的治疗。
同样,浙江省邵逸夫医院也在全科医学科与社区转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医院全科医学科与三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患者转给全科医学科,经全科评估后认为需专科处理的直接与院内相关专家联系诊治,治疗期间由全科医生随访全程,治疗结束后再由全科医生与社区联系转诊,由社区负责治疗后的随访与观察。
采访中,一些专家认为,在现阶段,综合医院设立的全科医学科是医院专科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连接的纽带,是实现双向转诊的平台,更是合格全科医生的“孵化器”。
专家观点
全科医学教育需多方参与
杜雪平
综合医院有没有必要建立全科医学科?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正逐步走向“5+3”规范化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毕业后再接受3年规范化培养,其中27个月在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即三级综合医院,含省市地县二级综合医院)轮转学习,6个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实践学习。所以,规范系统的全科医学教育离不开医学院校、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者的共同参与。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立的全科医学科,有病房,有全科医生,还有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出全科门诊,全科医生能“上”能“下”,近似于国外的全科医生。这与一些学者提出的“由大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培养全科医生,保证全科医生的工作质量”等观点相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有直属的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下面还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体现了全科医学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从事全科医学教育已有多年,虽没有建立全科医学科,但设有全科医学教研室,与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拉手”共同培养全科医生。友谊医院和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各自的全科医学教研室,承担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
但是现阶段,综合医院并没有将全科医学科作为发展重点,普遍的原因是综合医院里很少有人全心全意做全科医学,兼职多,全职少,因为国内全科医学的发展还不能与专科并驾齐驱。然而无论从国家教育层面还是从社区全科医生培养层面,综合医院都应建立全科医学科或全科医学教研室。如果建立全科医学科,综合医院的医生必须要开展全科医学培训,掌握全科医学理念,当然这不是唯一目的,更长远的是将全科医学预防为主的理念贯彻到临床带教中。即使将来接受过培训的全科医生有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也应定期回综合医院的全科医学科完成研修和继续教育。由担负全科医学教育的学科带头人任全科医学科或全科教研室主任,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培养全科医生,综合医院的全科医学科才能有所发展。
同时,我们必须正视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是每家综合医院都可以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它面临人员、资金及所处区域属地管理问题,但是综合医院可以借助全科医生培养、双向转诊等方式去帮扶基层。好的模式可以借鉴和使用,但不能生搬硬套或一味模仿。
(编辑:庞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