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指导>健康教育>详细内容

【叙事护理】“爱”的接力赛

发布时间:2024-12-05 信息来源: 【字体:


7月22日清晨,70岁的郑奶奶一觉醒来感觉眼前有重影,话也讲不利索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寻求帮助。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性大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仅十万分之一,患病者常见面部或支持呼吸、循环、消化的肌肉无力,严重者可出现颈肌和呼吸肌无力,导致呼吸困难,危及生命。

幸福的生活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疾病的阴影笼罩着郑奶奶和她的家人。一系列的救治行为没能阻止疾病的恶化,8月9日,郑奶奶出现严重的呼吸费力,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立即转入重症医学科进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

刚到ICU时,郑奶奶四肢肌力几乎为0,连简单地睁眼动作都无法完成,嘴里插着气管插管,无法说话,仅能从问话时微微动弹以示回应的手指,来判断她神志尚且清楚。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手和腿能微微抬起来了,眼睛也可以睁开一会了给予呼吸支持的同时,继续行血浆置换等对症治疗,第五次治疗以后,郑奶奶已经完全能够睁眼,四肢肌力也达到了3级,不仅能抬手,弓脚,甚至还能通过写字,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但是,想要彻底恢复正常,并非易事。

大量文献提示,只有通过功能锻炼,郑奶奶才有恢复的可能。ICU护士长吴慧为郑奶奶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康复计划,与她共同征战“格林巴利”。

四肢肌力的恢复要先于呼吸肌,因此,征战第一步,侧重于四肢肌力锻炼。起初,她只能进行简单的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我们用物理治疗和按摩来帮助她放松肌肉,逐渐恢复肌肉的张力。随着肌力的逐步增强,郑奶奶开始进行主动的康复训练,如做操、深呼吸、举哑铃、拉皮筋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对郑奶奶来说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第二步呼吸功能恢复。由于郑奶奶的呼吸肌力较弱,呼吸治疗师蒋念为她制定了一套专门的呼吸训练计划,从降低呼吸机支持力度,到短时间脱机锻炼、从简单的呼吸操,到逐步增加难度的呼吸锻炼,使她的呼吸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恢复。

康复之路枯燥且艰难,日复一日的治疗和锻炼,让奶奶的身体状况逐渐改善。但精神上,她似乎失去了坚持的勇气,终于有一天,奶奶用尽全身力气在小黑板上留下了一句话“我坚持不下去了,希望家人放弃我。”

护士长、医生、管床护士轮番劝说,试图让她继续坚持,不半途而废。但是回应我们的,只有她反复摇头拒绝。但医护团队并未选择放弃,而是默默地守在她的床边,开导她、陪伴着她并邀请家属为她精心准备了一场70岁的生日聚会。虽然她还无法与大家正常交流,但她的眼里充满了感动和欣慰写道:“我太累了,坚持不下去了。但是看到家人的时候,我又舍不得离开。每次脱机时,我都害怕当初那种窒息感会再次出现,我真的好恨我自己,为什么不能再多坚持一下!”

从那天起,ICU全科出动,开启了爱的接力赛。

每天早上8点,准时为郑奶奶进行脱机锻炼。医护人员全程指导和守护,在她感到害怕时握着她的手,为她数着呼吸节拍,帮助她调整呼吸频率。上午是ICU最忙碌的时间,也是郑奶奶关键的脱机锻炼的时间,无论多忙,科室里总有一个人守在她的身边,随时帮她调整呼吸。

每当郑奶奶无法坚持想放弃时,吴慧总是能用各种不同的办法,让她重新恢复稳定心态,继续积极锻炼。吴慧根据郑奶奶肌力恢复情况和每天康复锻炼进展,制定和修改奶奶的锻炼方案,制作锻炼视频,让全科人员一起接力督促、陪伴奶奶锻炼。

接力赛的效果是显著的,渐渐地,郑奶奶的四肢肌力已经恢复正常,最长脱机时常已经超过24小时,拔除气管插管指日可待。当我们再次询问她是否害怕、想放弃时,她瞬间展开笑颜,写道:我看到你们,就像看到家人一样,有你们陪着我,我不会放弃!写完,对我们举起大拇指表示肯定。病房往日的沉闷气氛也在不知不觉中一扫而光,每天迎接我们的,都是郑奶奶发自内心的笑脸,再走近,便是她高举的“大拇指”和握手肯定。我们则为她准备了一个可爱的布娃娃,时刻陪伴着她,那个娃娃被她放在枕边,从不拿开。

在这种积极恢复的状态下,郑奶奶终于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成功拔除气管插管。刚拔管的郑奶奶并没有马上适应经鼻自主呼吸,于是我们从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到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给氧,再到鼻导管给氧,一步步引导她配合仪器。

拔管后的第二天,郑奶奶已经适应鼻导管给氧,呼吸不再费力。我们由衷地向她表示敬佩,她的坚强和毅力,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力量。郑奶奶拉着我们的手,说道:“谢谢你们,如果不是你们,我早就放弃了。”虚弱却真挚的话语,充满了对我们的感激和信任。爱的接力赛依然继续传递,不会停止,我们在等待着,等待着郑奶奶康复的那一天。

不知不觉,郑奶奶在ICU度过了116天。12月3日,郑奶奶终于出院了,脸上的笑容和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拉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ICU这个特殊的病房里,我们将继续用心灵去感受、去倾听、去理解每一个病人的故事。我们将用叙事护理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因为我们相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

 

(来源:重症医学科  刘晋辉 刘媛 陈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