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十年之后”之糖尿病足
“十年之后”之糖尿病足
(骨科 郭建辉)
9月20日,我科手外科医生李峥接诊了一位坐着轮椅来的特殊患者:65岁的杨阿姨因左足底外伤后破溃流脓2年余入院。杨阿姨是一位退休老人,根据她回忆,2年多前不小心左足底被刺伤一个小口,看伤口很小,不是很深,所以没有去医院治疗,自行消毒包扎。没想到的是,伤口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大加深。2年间断断续续治疗过,未见明显好转。住入我院骨科后,副院长、骨科专家张丕胜进行大查房,看到杨阿姨伤口迁延不愈时,骨科的医疗团队经过讨论,追问杨阿姨病史,得知杨阿姨已经患有“糖尿病”10余年,长期靠注射胰岛素治疗。住院期间,李峥给杨阿姨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检查,发现杨阿姨的血糖控制不理想,伤口细菌培养显示表皮葡萄菌感染,多重耐药,一般抗生素无效。结合检查结果、骨科专家意见,考虑杨阿姨“左足糖尿病足溃疡形成”,经过科室讨论后制定治疗方案。经过大约半个月的治疗,杨阿姨高高兴兴提着行李出院了,走的时候向我们招手“就知道你们能行”。
糖尿病足俗称“烂脚”,世界卫生组织对糖尿病足的定义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发生的最严重、最复杂的并发症之一, 病程长,治疗费用高,致残率高。国外资料显示,糖尿病住院相关问题中,糖尿病足占47%,其中10%患者伴有足溃疡,1%患者须截肢,是许多国家截肢的首位因素。在我国,14%糖尿病患者患有糖尿病足,多发生于糖尿病起病后10年,40%-80%合并感染,5%-10%须截肢手术,占非创伤性截肢的50%。
糖尿病足部溃疡 糖尿病足干性坏疽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9.7%,高于世界水平6.4%。在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足的发生处于上升趋势。影响糖尿病发生糖尿病的因素主要如下:1、大截肢(踝关节以上)有85.1%发生在60岁以上,其中91%发生在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男性患者高于女性,可能女性雌激素对血管系统保护有关;2、血管病变、神经病变;3、高血糖状态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伤口护理较差,易出现严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MRSA治愈率相对较低,截肢率和病死率均较高;4、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率较高;5、大量脂质侵入血管壁使动脉基底膜增厚及血管腔狭窄,易形成血栓;6、持久高血压损伤血管,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组织缺血、缺氧;7、有吸烟史但现已戒烟的患者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率为 11. 9%,有吸烟史且目前亦吸烟者发病率为 15. 8%;8、临床上足部好发溃疡的区域正是胼胝(俗称“老茧”)好发部位;9、足溃疡史者,再次发生足溃疡的危险性是无足溃疡史者的 13 倍;10、糖尿病患者由于发生了周围神经病变,感觉不到鞋袜的存在,因此所穿鞋袜相对较小,易造成挤伤,从而发生溃疡。
糖尿病对身体的伤害是多系统、多方面的,糖尿病足作为局部组织病变,是糖尿病足重的信号,两者相互影响。了解病因后,我们要针对病因进行糖尿病足的预防,国外研究发现,单纯健康教育对糖尿病足高位截肢的下降无明显效果,糖尿病足的护理重点在于预防。首先,糖尿病患者要了解病情自身情况,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哪些高危因素:①周围神经病变②自主神经病变③周围血管病变④足畸形⑤视力下降⑥糖尿病知识缺乏⑦保护性感觉缺失。其次,控制并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定期性血管、神经系统方面检查,戒烟,及时治疗足部胼胝,穿舒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外伤(对小伤口也要引起重视);最后,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加强糖尿病知识教育与宣传,定期随访与筛查等。
当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时,运动后由于肢体缺血加重,会感觉肢体沉重甚至疼痛;患者可以每日触摸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观察足部温度、感觉有无异常来早日发现病情变化。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骨科专家张丕胜提醒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足要做到以下几点:多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及时发现自身病情,定期检查,早期正规治疗。做到以上几点可以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效果。
(编辑:庞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