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消化道“漏洞”之谜:肠瘘
70岁的雷爷爷因降结肠恶性肿瘤,在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行降结肠癌根治性手术治疗,但因其基础疾病较多且重度营养不良,导致术后出现了肠瘘。经过副主任医师向伟民长达148天的综合治疗(护胃、营养支持、抗感染、抗休克、双套管负压引流冲洗、内镜下瘘管封堵术等)后,雷爷爷最终好转出院。出院后向伟民及护士长赵媛定期到雷爷爷家行换药处理及电话随访,雷爷爷目前恢复良好,向向伟民及普外科医护人员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那么,什么是肠瘘呢?
肠瘘(Intestinal Fistula)是肠道与其他器官(如皮肤、膀胱、阴道)或体腔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简单来说,就是肠道“破了一个洞”,导致肠内容物(如消化液、粪便)外漏,可能引发感染、营养不良甚至危及生命。
*常见类型*:
肠外瘘:肠道与皮肤相通(如术后伤口渗漏)。
肠内瘘:肠道与其他内脏器官相通(如肠-膀胱瘘、肠-阴道瘘)。
为什么会发生肠瘘?
肠瘘的成因复杂,通常与以下因素相关:
1.手术并发症(占60%~80%):如肠道手术后吻合口愈合不良。
2.炎症或感染:克罗恩病、肠结核、阑尾炎等疾病导致肠道溃破。
3.外伤或辐射损伤:腹部外伤或放疗后的肠道损伤。
4.肿瘤侵蚀:肠道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形成瘘管。
警惕这些症状!肠瘘的典型表现
1.局部症状:
腹部伤口或皮肤开口处持续流出浑浊液体、气体或粪便。
瘘口周围皮肤红肿、溃烂(消化液腐蚀导致)。
2.全身症状:反复发热、腹痛(腹腔感染)。体重下降、乏力(营养流失)。脱水、电解质紊乱(大量液体丢失)。
注意:部分肠瘘早期症状隐匿,易被误认为普通感染或术后不适!
肠瘘能治好吗?现代医学的应对策略
肠瘘治疗需分阶段、个体化处理,核心目标是控制感染、恢复营养、促进瘘管闭合。
1.第一阶段:控制感染与稳定病情
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引流与清创:通过穿刺或手术清除腹腔脓肿,减少毒素吸收。
营养支持:
早期禁食,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TPN)。
病情稳定后,逐步尝试肠内营养(鼻饲管或特殊配方饮食)。
2.第二阶段:促进瘘管自愈
减少消化液分泌: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如奥曲肽)。
局部护理:
瘘口皮肤涂抹氧化锌软膏,防止腐蚀。
负压吸引装置收集漏出液,加速愈合。
保守治疗成功率:约30%~70%的肠瘘可通过非手术方式闭合。
3.第三阶段:手术干预
手术指征:
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
存在肿瘤、异物、远端肠道梗阻等结构问题。
手术方式:切除瘘管段肠道,重新吻合或造口。
因此,肠瘘虽复杂,但现代医学已形成成熟的诊疗体系。早期识别症状、规范治疗、科学护理是康复的关键。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需保持信心,与医疗团队紧密配合,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来源:普通外科 张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