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科学补碘,预防碘缺乏病
2025年5月15日是我国第32个“防治碘缺乏病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等10部门决定联合开展第32个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今年活动的主题是:“科学补碘,重在生命最初1000天”。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尽管每日所需量仅以微克计(成年人约150微克,孕妇需增至250微克),却对生命健康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甲状腺利用碘合成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调控着基础代谢率、体温、能量产生等基本生理功能,更是胎儿和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可替代的“智慧元素”。当人体长期摄入碘不足,甲状腺首先会“代偿性”增大形成甲状腺肿,这是机体试图通过增加组织来更有效捕捉血液中稀缺的碘。然而这种代偿终究有限,持续缺碘将导致一系列被统称为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的健康问题。
对个体而言,确保碘摄入充足并不复杂。普通成年人选择加碘食盐(每日5—6克即可满足需求),每周食用1—2次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孕妇、乳母则在医生指导下可能需要额外补充。需要澄清的是,中国人日均碘摄入量约200—300微克,远低于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成人1100微克),所谓“碘过量”风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特殊人群如甲状腺疾病患者应遵医嘱调整,但不应成为反对食盐加碘的理由。
加碘盐选择:普通人群应选择加碘盐,但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或水源性高碘地区居民需选用无碘盐。
烹饪注意:碘易挥发,建议菜肴出锅前加盐。
碘缺乏病的消除不是一劳永逸的胜利,而是一场需要持续警惕的持久战。在追求“吃得健康”的今天,我们更应建立科学认知:缺碘的危害远大于所谓“过量”的风险。从政府完善监测体系、确保合格碘盐供应,到每个家庭正确使用加碘盐、特殊人群科学补碘,这场守护民族智力与健康的行动,需要我们共同参与。毕竟,没有任何人应该因为一种可预防的营养素缺乏,而失去本该拥有的健康与智慧潜能。
(来源:公共卫生部 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