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银发时光里的温柔守护读懂老年焦虑的“潜台词”
人到老年,本应含饴弄孙、悠闲自在,可不知从何时起,一些老人却被焦虑的情绪紧紧缠绕。你是否注意到,家中的老人变得爱操心、易紧张,一点小事就反复念叨,晚上还常常失眠?这可能就是老年焦虑在悄悄作祟。老年焦虑就像个“隐形的敌人”,常常藏在生活的细节里。有的老人总担心自己生病,哪怕身体没啥大毛病,也会频繁跑医院做检查;有的会因为子女的一点小事,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仿佛天要塌下来;还有的面对退休后的生活,突然没了方向,心里空落落的,干啥都提不起劲。这些表现,都是老年焦虑在发出信号。
那么什么是焦虑症呢?
焦虑症(anxiety)又称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以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情绪障碍,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行为特征。患者在心理、社会调节上存在不良的问题,工作和社会能力损害严重,生活质量及满意度低。焦虑症是神经症中发病率较高的心理障碍,而老年患者又是精神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在患慢性躯体疾病的情况下焦虑症的发病率进一步升高。
为什么好好地,老人会陷入焦虑呢?
1.躯体健康(疾病、听觉或视觉减退)等,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疾病慢慢找上门,对健康的担忧就成了焦虑的一大源头。
2.认知障碍、财政和社会地位改变(守寡、照顾责任、退休)。退休后,社交圈子变小,生活节奏变缓,曾经忙碌的身影突然闲下来,巨大的落差感让很多老人无所适从。同时,随着年龄增长,认知障碍悄然而至,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不仅影响日常起居,更让老人在面对新事物时充满无助与迷茫。财政与社会地位的改变同样带来冲击,退休后收入锐减,曾经工作赋予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价值感逐渐消失,仿佛从聚光灯下退至暗处,巨大的心理落差令人无所适从。再加上亲友的离世,更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对未来充满恐惧。而照顾责任的重担,无论是照顾患病的伴侣,还是被子女照料时产生的“拖累感”,都让老人内心充满压力。这些变化交织在一起,如同复杂的网,紧紧束缚着老人的身心,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
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1.躯体不适,主诉多是不明原因的疼痛不适。
(1)呼吸循环系统:胸闷、气促、心悸、心前区疼痛、头晕;(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胃部不适、两肋胀满、腹泻、便秘;(3)慢性疼痛:头痛、颈痛、胸痛、背痛、腰痛、四肢关节痛;(4)转换性症状: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失音、失明、失聪、肢体瘫痪;(5)神经系统症状: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入睡困难、假性抽搐、四肢无力、偏身感觉异常、出汗、颤抖;(6)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排尿痛、阳痿、痛经、月经不规则等。
2.情绪焦躁,会莫名地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
比如突然的恐慌、担心、紧张、坐立不安,或者突然的呼吸困难、心悸、手脚发麻等。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年人有这样那样的基础疾病,如血压及血糖的忽高忽低,就可能反复监测,越监测就越紧张,因此表现出对这些身体疾病的过度恐慌和紧张。也担心家里人责备自己过于负担。
3.易怒,因情绪的紧张和对未来的担忧,他们经常坐立不安,反复确认,稍有不满意便对家人大发雷霆,看什么都不顺眼。
那么,怎么帮老人和焦虑说“拜拜”呢?
运动是个简单又有效的办法。不用多剧烈,每天陪老人散散步、打打太极拳,让身体动起来,大脑就能分泌出“快乐因子”多巴胺,焦虑感自然就减轻了。
兴趣爱好也能成为对抗焦虑的“秘密武器”。给老人报个书法班、绘画班,或者鼓励他们种种花、养养鱼,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注意力就从烦心事上转移开了,心情也会变得舒畅。
社交同样必不可少。社区组织的老年活动,像合唱、下棋,都是老人交朋友的好机会。和同龄人一起谈天说地、分享生活,孤独感没了,焦虑也无处遁形。
家人的陪伴更是关键。多陪老人聊聊天,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节假日一起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遇到问题,耐心倾听,给予理解和支持。你的关心,就是老人最温暖的依靠。
当尝试了调整作息、适度运动、倾诉沟通等日常方式后,焦虑情绪仍如影随形,严重影响睡眠、饮食与生活状态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明智选择。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会通过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必要时,遵医嘱服用抗焦虑药物,能有效调节神经递质,缓解躯体不适与过度紧张。请记住,药物治疗并非“软弱”的表现,而是对抗疾病的有力武器,配合心理疏导,将助力患者重获内心平静。
老年焦虑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多些关心、多些耐心,用爱和理解为老人筑起一道“心理防线”,就一定能帮他们赶走焦虑,让晚年生活重新充满阳光和欢笑,真正实现“老有颐养,心有暖阳”。
(来源:全科医学科/老年医学科 韩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