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指导>科普文章>详细内容

【健康科普】新生儿黄疸:新手父母必须了解的那些事

发布时间:2025-09-01 信息来源: 【字体:



“多喂点水,多晒晒太阳就行了!”这可能是很多新手爸妈从长辈那里听的关于黄疸最多的“经验之谈”。然而,正是这个所谓的“经验之谈”,可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2023年,山西一名月嫂迷信“日光疗法”,将新生儿长时间暴晒于烈日下,导致宝宝严重脱水及高热,差点酿成悲剧。由此可见,黄疸虽很常见,但如果照护不正确,仍会危及生命。那么,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宝宝身体发出的这个“黄色警告”。

一、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眼白部分)出现黄染的现象。这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二、黄疸是如何形成的?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一种黄色物质。在母体内,胎儿的胆红素主要通过胎盘由母体代谢排出。出生后,新生儿需要依靠自己的肝脏来处理胆红素,但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形成黄疸。

三、黄疸的类型

1.生理性黄疸:最常见类型,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胆红素水平在安全范围内不需要特殊治疗

2.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出生24小时内)进展快、程度重(胆红素水平高)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嗜睡、拒奶等)需要医疗干预

3.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母乳喂养不足导致)和晚发型(可能与母乳成分有关)通常不会引起严重问题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

四、如何判断黄疸程度?

家长可以初步观察:

1.黄疸通常从头面部开始,随着程度加重,逐渐向下蔓延至躯干、四肢

2.轻轻按压宝宝皮肤,放开后观察是否有黄染

3.在自然光线下观察眼白是否发黄

医生会通过:

1.经皮胆红素测定(无创检查)

2.血清胆红素检测(抽血检查,更准确)

五、黄疸的危险性

大多数黄疸是良性的,但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导致:

1.急性胆红素脑病: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异常、高声哭叫等

2.核黄疸:胆红素沉积在脑部造成的永久性损害,可能导致听力丧失、脑瘫等后遗症

六、黄疸的治疗方法

1.光照疗法(蓝光治疗)最常用的安全有效方法,通过特殊蓝光分解胆红素。

2.换血疗法(极少数严重情况)仅用于胆红素极高、有核黄疸风险的宝宝。

3.其他辅助治疗:增加喂养频次(促进胆红素通过大便排出)静脉输液(必要时)停母乳(仅少数母乳性黄疸需要暂时停止)

注意!

1.不要自行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能伤害宝宝皮肤,且效果有限。

2.不要喂葡萄糖水:可能减少奶量摄入,反而不利退黄。

七、家庭护理要点

1.充足喂养:

1母乳喂养:每天8-12次,确保有效吸吮

2配方奶喂养:按需喂养,注意配比浓度

3观察尿量(每天6-8次湿尿布)和排便情况

2.密切观察:

1记录黄疸变化(是否加深或范围扩大)

2注意宝宝精神状态、吃奶情况和哭声

3每天称体重(判断摄入是否充足)

3.随访监测:

1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胆红素水平

2不要擅自延长复查间隔

3出院后尤其要重视3-5天这个关键期

八、何时需要立即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黄疸出现在出生24小时内黄疸迅速加重(如扩展到手脚心)宝宝精神差、嗜睡、难以唤醒拒奶或吸吮无力发热或体温不升哭声尖直或异常大便颜色变浅(白陶土样)或尿色深黄

九、关于黄疸的常见误区

误区1:黄疸每个孩子都有,不用管”。

多数是生理性的,但需排除病理性因素

误区2:多晒太阳就能退黄”。

阳光中的蓝光含量有限,且难以控制剂量和温度

误区3:黄疸退了就完全没事了”。

极少数可能有反弹或后遗症,需遵医嘱随访

误区4:母乳性黄疸必须停母乳”。

多数情况下可继续母乳喂养,需医生评估决定

十、给新手父母的建议

1.坚持按需喂养,确保宝宝摄入足够奶量。

2.每天观察黄疸变化,记录是否加重或扩散。

3.按时复诊,按医生建议监测胆红素水平。

4.准备一个光线良好的环境用于日常观察

5.不要过度焦虑,但也要保持必要的警惕


(来源:儿科  王思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