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请给大脑一个“静卧”的修护期
“护士、护士,快来看看我家老伴!他就刚刚下床上次厕所,现在躺在床上又晕又吐……”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病房里传来家属焦急的呼喊。“您别急,我马上通知医生!”护士一边安抚家属,一边快步走向护士站。她心里清楚,这很可能又是一例未遵医嘱卧床休息引发的紧急情况。
肖伯伯因车祸导致颅脑外伤,当日下午刚入院。医护人员已多次叮嘱他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然而,悲剧往往源于侥幸心理。许多患者自觉意识清醒、四肢能动,便认为“走两步没事”,偷偷下床活动。殊不知,这看似简单的“走两步”,可能埋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个案例,科普两个关键问题:
一、生命之“静”:为何要绝对卧床?
“绝对卧床”这四个字,是医生下达的严肃医嘱,其背后是坚实的医学原理,目的是为大脑创造最佳的修复环境。
1.降低颅内压,为大脑“减负”:大脑如豆腐般柔软,密闭于坚硬的颅骨内。受伤后,脑组织可能水肿或微量出血,导致颅内压力升高。站立、行走等行为会改变全身血流,加剧脑部充血,使颅内压“雪上加霜”。卧床(尤其是抬高床头15-30度)能借助重力促进血液回流,为大脑有效“减负”。
2.减少能耗,集中资源“修复”:大脑是身体的“耗能大户”。任何活动都会增加耗氧量,分散本应用于修复的宝贵能量。绝对卧床能最大限度降低代谢需求,让能量集中用于损伤修复。
3.防范“二次损伤”,避免致命风险:这是最危险的一点。不稳定的活动可能牵拉、震动脆弱的大脑,使原本已止住的出血点再次破裂,或加重脑组织5移位,引发脑疝(生命中枢受压)。这是神经外科最危急的情况,可能迅速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卧床,是为大脑提供稳定的内在环境,避免致命一击。
二、身体的警报:头晕、呕吐从何而来?案例中肖伯伯的症状,正是身体拉响的最高级别警报。
1.颅内压的“抗议”:从平卧到站立,体位突变导致颅内血液分布急剧改变,瞬间推高颅内压力。高压直接刺激大脑的呕吐中枢和前庭系统(负责平衡),引发剧烈头晕与喷射性呕吐。
2.神经系统的“错乱”脑损伤常波及控制内脏功能的自主神经。颅内压波动可使神经功能失调,直接引发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一系列反应。
颅脑损伤的康复,犹如修复最精密的仪器,“静”是最好的“补药”。请务必遵从医嘱,用短暂的“静止”,换取长久的健康与安全。
(来源:神经外科 周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