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给心脏减负,咱们一起“减油减盐”
每分每秒,心脏都在胸腔里规律跳动,为全身输送血液与养分。可你知道吗?日常饮食中的“油”与“盐”,正悄悄成为加重心脏负担的 “隐形压力源”。医生常叮嘱心血管疾病患者“管住嘴”,核心其实就是做好“减油”“减盐”两件事——这不是吃药之外的“辅助项”,而是守护心脏健康、预防疾病的“关键防线”!
别觉得“减油减盐”就意味着要和“美味”告别,其实它是让我们学会更聪明地吃、更健康地吃,在保证口感的同时,给心脏减轻负担。下面这两份“减油减盐指南”,帮你轻松开启护心饮食新模式。
一、减盐:稳住血压,给心脏“卸重担”
为什么必须减盐?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一旦摄入过多,会让体内水分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直接推高血压。而血压升高后,心脏需要用更大的力气才能把血液泵到全身,就像让一台本应正常运转的发动机长期“超负荷工作”,长此以往,心脏肌肉会逐渐肥厚,甚至引发心力衰竭、冠心病等严重问题。
减盐怎么落地?记住3个关键
心中有“量”:每天5克盐是上限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这个量大概是一个标准啤酒瓶盖(去掉胶垫)平平铺满的量。尤其要注意,这5克盐不仅包括炒菜时放的盐,还涵盖了酱油、蚝油、豆瓣酱、味精、鸡精等咸味调料中的“隐形盐”(比如10毫升酱油约含1.6克盐)。建议家里备一套控盐勺,每次放盐时精准把控,避免凭感觉“多放一点”。
避开“隐形盐陷阱”:加工食品要慎选
咸菜、腐乳、腊肉、香肠、培根、方便面、薯片、罐头等加工食品,为了防腐和调味,往往含有大量盐分。比如一包方便面的调料包(尤其是粉包和酱包),钠含量可能就超过每日推荐量的一半。买包装食品时,一定要看营养成分表,选择“钠含量≤120毫克/100克(或100毫升)”的低钠产品;外出吃饭时,也可以主动要求“少放盐”。
二、减油:疏通血管,给血液“清通道”
为什么要控制油脂?
过多的油脂(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后,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会慢慢让血管变窄、变硬,就像给血管“堵了水垢”,导致血液流动受阻。当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被堵塞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心绞痛;一旦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完全堵塞血管,还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
选对油+控好量:每天25-30克是底线
成年人每日烹调油摄入量建议控制在25-30克,大概是2-3个标准白瓷勺的量。选油时优先选植物油,比如橄榄油、茶籽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等(注意不同植物油轮换着用,营养更全面),少用猪油、牛油、黄油等动物油,避免使用反复煎炸过的 “回锅油”(反复高温会产生有害物质)。
警惕“藏油大户”:零食、糕点要少吃
很多看似“不油腻”的食物,其实藏着大量油脂:比如酥脆的饼干、蛋挞、牛角包(制作时会加入黄油或起酥油),香甜的蛋糕、奶油面包(含奶油和植物油),还有薯片、锅巴、炸坚果等零食。
吃肉会“挑”:选对部位更健康
吃肉时优先选“白肉”,比如鱼肉(尤其是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对血管好)、鸡胸肉、鸭胸肉;吃“红肉”(猪肉、牛肉、羊肉)时,要去掉肥肉和皮(比如猪五花肉去皮,牛肉选牛里脊),避免吃肥牛、肥羊、五花肉等高脂肪部位。
护心饮食口诀:简单好记,照着做就对了
清淡饮食记心间,蒸煮凉拌最优先;
每日一盖盐不多,两三勺油是上限;
蔬菜水果天天有,粗细搭配促循环;
加工零食少碰点,白肉常吃更心安。
心脏的健康,藏在每一顿日常饮食里。为了每一次平稳有力的心跳,为了更长久、更有质量的生活,让我们从“减油减盐”开始,一起养成护心好习惯!
(来源:心血管内科 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