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大脑里的“温柔陷阱”——蛛网膜囊肿
34岁的蔡先生起床后突然发作头痛,症状持续数小时后才缓解,严重影响了蔡先生今天的生活状态。蔡先生表示很担心,以为自己出现了什么突发疑难杂症,于是下班后前往当地医院进行检查,发现自己得了“蛛网膜囊肿”。
什么是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顾名思义,是发生在大脑和脊髓表面的蛛网膜之下的一种囊肿。蛛网膜是覆盖在大脑和脊髓表面的一层薄膜,其下有脑脊液的循环。当蛛网膜局部形成封闭或半活瓣结构时,脑脊液可以流入但难以流出,逐渐积聚形成囊肿。
在神经外科领域,蛛网膜囊肿是一个相对常见的疾病,但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想象一下,大脑是一个繁忙的都市,而蛛网膜囊肿就像是这个都市中的一个个“神秘囊泡”。它们可能安静地存在,不引起任何问题,但有时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症状。
- 发病率占所有颅内病变的0.1%—2%;
- 可见于任何年龄,儿童发病率最高,平均发病年龄为38岁;
- 男女发病比率约为2:1。
蛛网膜囊肿按病因不同可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外伤性及感染后)两大类。
- 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被包围在蛛网膜内所形成的袋状结构,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大多数蛛网膜囊肿是先天性的,即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这可能是由于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后不断生长、扩大,或脑脊液流向异常所致。
- 后天性因素:
继发性蛛网膜囊肿由于蛛网膜粘连,在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内含脑脊液。
外伤、感染、颅内血肿等也可能导致蛛网膜囊肿的形成。例如,严重的颅脑损伤、化脓性脑膜炎等都可能引起蛛网膜粘连,进而形成囊肿。
绝大多数蛛网膜囊肿没有症状,有症状的蛛网膜囊肿患者,多数在儿童期就出现了症状。
-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颅上半部持续疼痛(婴幼儿可出现自己用手打头的异常行为)、癫痫、认知障碍、步态异常、轻度偏瘫、发育迟缓等。
- 消化道症状:当囊肿压迫相关神经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 骨骼症状:头部明显异常增大,局限性颅骨隆起。
- 视力障碍:部分蛛网膜囊肿可能影响视力,导致视力减退。
蛛网膜囊肿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 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的原发疾病:包括脑膜炎、脑出血或者是颅脑外伤等等,否则会导致蛛网膜受到反复刺激并出现异常分裂的现象,从而增加囊肿的发病几率。
- 注意家族病史:如果家族中有蛛网膜囊肿患者,那么直系亲属的发病率是很高的,因此要定期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发现有病情出现的征兆,及时采取处理。
-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尽量远离烟酒等刺激物;早睡早起规律作息,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但是不要剧烈运动。
- 避免情绪波动:避免出现烦躁不安或者是突然间大笑等不稳定的情绪,否则会导致颅内压升高,从而增加蛛网膜囊肿的发病几率。
- 保护头部:从事特殊工种的人,平时要注意做好颅脑部位的保护工作,骑车的时候带好头盔;如果头部受到碰撞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蛛网膜囊肿的治疗需结合患者症状、囊肿大小、位置及生长趋势等综合决策,无症状或轻微症状可予以保守观察,有症状患者可予以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治疗方案需由神经外科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如有不适,建议及时神经外科专科就诊。
蛛网膜囊肿虽然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相关知识,就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您能够对蛛网膜囊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来源:神经外科 杨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