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78岁老人咳嗽一月,背后的“隐形杀手”竟是肺栓塞
78岁老人咳嗽一月,背后的“隐形杀手”竟是肺栓塞
(全科医学科 李依桥)
咳嗽、咳痰、气促一个月,78岁的张奶奶执意认为自己只是感冒,不肯去医院。但是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身体并未好转,家人带着张奶奶到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肺部感染”,予以抗感染、化痰止咳等治疗,通过治疗,张奶奶的咳嗽不仅无明显好转,反而加重,咳白色泡沫痰,同时还出现活动后气促明显,全身乏力大汗。此时家人已是焦急万分,赶紧将张奶奶转往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来到市二医院时,张奶奶已经极度呼吸困难,咳嗽频繁,并感头晕、气促,一直处于半坐卧位。院前CT提示两肺多发磨玻璃影,双肺多发纤维灶。
全科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杜军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及查看各项检查结果,“咳嗽、呼吸困难、乏力、血氧低、D-二聚体高、炎症指标不高、肺部CT未见大面积感染灶”,凭借自己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杜军判断张奶奶并非普通肺部感染,极有可能是肺栓塞,需要尽快完善肺动脉CTA检查。很快接到放射科电话报危急值,张奶奶双侧肺动脉多发栓塞。幸运的张奶奶得到了杜军及时正确的诊断,为她抓住了宝贵的治疗时机。诊断明确后,医生告知家属疾病的危险性及下一步诊治,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院前CT)
(肺动脉CTA)
(肺动脉血管成像)
肺栓塞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后果从无症状到猝死都有可能。张奶奶没有低血压,进一步评估她的早期死亡风险,心脏彩超提示肺动脉高压(轻度)、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减低Ⅰ级,右房右室不大。该病预后与右心室对栓塞性阻塞的承受能力成正比。综合病史、体查及各项检查,评估风险后杜军指示予以积极抗凝治疗并排查致病因素,一一排查了患者双下肢血管彩超,肿瘤标志物及自身免疫疾病筛查等相关因素后,考虑张奶奶长期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病史所致肺栓塞。
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但在杜军的指导下,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让张奶奶转危为安。住院期间张奶奶出现鲜血便,考虑是痔疮病史引起的出血,综合评估权衡认为诊治肺栓塞,抗凝治疗获益更大,于是坚持抗凝治疗,并给予严密观察,此后未再出现便血,且张奶奶肺部情况一步步好转。此外,因张奶奶体弱,病程长,住院期间肺部感染加重,出现发热,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及血氧情况,多次留取痰标本,复查肺部CT,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最终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经肺栓塞规范化治疗,以及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护,张奶奶一关关都挺过来了,一步步转危为安。患者及家属对全科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准医治和耐心照护表示十分感谢。
(护士为张奶奶床上洗发)
肺动脉栓塞又叫肺栓塞(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病情多急危。过去,肺栓塞被认为是少见病。肺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往往是非特异性的,故临床上易误诊、漏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是早期发现肺栓塞的唯一途径。但近年来发现,在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中,肺栓塞已经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位居第三位的致死性病变,且发病率持续上升,受到各国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对于PE患者,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进行逐步的(step-by-step)肺栓塞管理,即初步评估做出诊断、风险分层、具体诊治、评估疗效及随访,最终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70%以上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其他导致肺栓塞的因素有:外科手术、长期卧床、创伤、肿瘤、肥胖、高龄、妊娠、产后、中风、静脉曲张等。一旦发生肺栓塞,病情来势凶猛、且表现变化多端、诊断治疗都比较困难,所以死亡率很高。患者的临床表现常与栓塞部位及阻塞形成时间长短相关。常见症状有胸闷、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紫绀、休克、晕厥、咳嗽、发热、单侧肢体肿胀等。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杜军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如出现以上症状,应尽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