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指导>科普文章>详细内容

【健康科普】以共情之心 筑幸福之路

发布时间:2022-08-09 信息来源: 【字体:

以共情之心 筑幸福之路

(神经内科 鲍习锦)

       脑卒中患者回首过去能跑能跳的愉快生活;立足当下遗留各种后遗症使生活质量下降,各种原因导致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展望未来的幸福生活,需要患者和家属与我们医务人员共同努力,调试积极的心理状态。

    当一名卒中后偏瘫的患者躺在床上,眼神空洞的望着窗外,你走到他面前时,听到他不停的叹气,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时候我们应以共情之心,使患者重获希望之光。

共情即感受他人的感受,如同自己身处其境一般。关怀一个人,必须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认识他的生活方式及目标与方向。

鉴于此,对于上述情况,我们不能觉得此人是如此的不好相处,更不要说:你不要......”而这样说或许会好一点:“你出现了肢体不便,我很能理解你的感受;有人开始也有你这样的情况,后来经过康复,情况好转的很多,我们都会帮助你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比如......”

有时候我们需要理解患者的行为语言。比如:有时候他不停地旋转,也许是害怕;有时候他吼叫,也许是感到疼痛;有时候他问妈妈在哪里?也许是想得到安慰。理解患者的语言,便能实现有效的沟通。但对于运动性失语的患者,我们也许可以在科室形成统一标准,告知患者患者及家属相关手势所赋予的含义,从而实现有效沟通,可以这样做:

伸大拇指代表要解大便;伸小拇指代表要解小便;伸食指代表有痰;握空心拳代表口渴;握实心拳代表疼痛......

对于患者的各种主诉应认真听取,切勿指责患者的认知方式和行为,给与理解与尊重。以共情之心,多疏导与启发。探讨患者的深层次心理,了解其潜意识的动机,欲望和精神状态,协助患者增进对自己心理的了解,进一步改善患者适应困难,面对和接受现实能力的心理。

有一句经典名言是这样说的:“他们可能会忘记你说过的话,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你让他们感受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以共情之心帮助患者,可使其重获幸福,自己从中也感到愉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