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2023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齐心协力,预防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2023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齐心协力,预防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临床药学中心 曾艳芬)
日常生活中,抗菌药经常被视为“万能药”,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抗菌药物更是成为了家庭药箱的标配,好像无论感冒咳嗽,或是腹泻都拿出来服用。这些人们常常陷入的使用抗菌药物的误区,正是抗微生物药物被滥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自2015年开始,将每年11月的第三周,定为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202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召开会议,决定将“抗菌药物”名称改为“抗微生物药物”。今年的主题是“齐心协力,预防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将重点从“抗菌药物”改为范围更广、更具包容性的“抗微生物药物”。
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即杀灭或者抑制微生物生长或繁殖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滴虫原虫药物、抗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药物等。其中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
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与抗微生物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微生物的疗效降低或失效,即出现了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蔓延,将导致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无法治疗!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是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世界性问题。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估计有近500万例死亡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有关,其中127万人直接死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原则
1.应有效地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
2.预防和减少抗微生物药物的不良反应;
3.注意合适的剂量与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4.密切注意药物对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影响;
5.根据微生物的药敏试验调整经验用药,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确定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滥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危害
1.诱发细菌耐药:药物的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一旦被其他细菌获得,遗传给下一代,就会产生大量的耐药菌株,甚至“超级细菌”。如果情况继续恶化,有一天我们可能面临所有抗微生物药物失效,使得感染性疾病无药可用;
2.引起不良反应:抗微生物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大都具有渐进性、积累性,故有隐蔽性,一时难以觉察,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发生致残或致死;
3.二重感染发生的机会增多: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群受到抑制,不敏感菌趁机在体内生长繁殖造成新感染的现象;
4.毒副作用、药源性疾病发生:“是药三分毒”,应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不可盼复心切,擅自加大抗微生物药物的剂量,否则很可能造成肝、肾损害,神经、血液系统疾病等。
遏制微生物耐药我们能做什么?
1.不自行购买
抗微生物药物是处方药,需要在药师指导下购买。
2.不自行选药
选择哪类药物需经专业医师或临床检验后作出判断,不根据广告自行选药。
3.不随便停药
一旦使用药物治疗,须按时按剂量按疗程服药,以维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
4.注重个人卫生:
勤洗手,多通风,有助于预防感染。
5.加强锻炼:
增强体魄与免疫力,从源头减少抗微生物药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