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宝宝虽可爱,可不要多亲哦
想必各位家长都有亲吻宝宝的习惯,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可并不是爱的表现,还可能给宝宝带来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俗称“亲吻病”。那么您了解吗?
“亲吻病”是什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又称“传单”,是由EB病毒(EBV)感染所致的急性自限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EB感染在人群中十分普遍,大部分人在感染后表现为无症状,或普通感冒症状,只有少部分会表现为本病。
临床表现有哪些?
患者感染EB病毒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后发病,儿童潜伏期为9—11天。病程多数为2—3周,少数可达数月。约40%患者可有前驱症状,包括头痛、畏寒、鼻塞、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或全身不适等。
发热:除个别轻症外,绝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波动于38.5—40.0℃,偶可高达40.0℃以上,一般持续数日至数周,约1周左右居多,少数可长达2—4个月。
淋巴结肿大:90%以上患者有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全身都可受累,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次之,纵隔、肠系膜淋巴结也可受累,其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可引起腹痛症状。肿大的淋巴结直径为数厘米,硬度中等,无粘连及压痛。肿大的淋巴结可在热退后数周内消退。
肝、脾肿大:约有50%的患者有肝脾肿大,部分患者有转氨酶升高、黄疸。部分脾大患者,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压痛,若活动剧烈或撞击腹部,可能引起脾破裂。
眼睑水肿:50%的患者可有眼睑水肿。可能由于炎症引起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浆漏出到眼睑组织中所致。
皮疹:约10%的患者可出现皮疹,皮疹可呈各种形态无特异性疹型,包括猩红热样、麻疹样、水疱样、荨麻疹样斑丘疹等,多见于躯干。皮疹多在起病后1—2周出现,持续3—7天消失,不遗留色素沉着及脱屑。
流行病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呈散发,全年都有发病,但以秋末至初春居多。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传单的发病高峰在4—6岁。
传染源
EB病毒携带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由于EB病毒感染十分普遍,90%以上的成年人体内都能检出EBV抗体,而EBV会在人体内潜伏,使曾经的感染者成为长期携带者,咽部会不定期排出病毒,作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由于病毒主要分布在唾液中,因此经口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包括亲吻、共用餐具、咀嚼食物喂婴儿等,所以传单又称“亲吻病”。同时也可经飞沫传播而引起感染,偶可通过输血传播。
如何治疗?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包括对症支持治疗、药物治疗等。前者包括退热、保肝等治疗,药物治疗还包括抗病毒感染、抗细菌感染、抑制炎症反应等。同时还应注意一下几点:
卧床休息:患病期间卧床休息除了能避免劳累,还可避免活动引起的脾破裂。
饮食管理:感染期间,饮食除了要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也要提供足够的热量以弥补疾病的消耗。食物以肉、蛋、奶及新鲜蔬果为宜。
降温:可经常用温水擦浴全身皮肤,也可用冷水袋在大血管处冷敷,额头、腋下、腹股沟等部位降低体温,切记不可放置于心前区,避免心脏功能紊乱。注意观察放置部位皮肤,避免冻伤。当体温>39°(肛温)或>38.5°(腋温)时应及时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片等。
补液:由于发热,平时要注意多饮水,最好能饮用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的同时也能补充丢失的电解质。若出现严重的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则需要静脉补液。
(来源:儿科 石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