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媒体视点】大众卫生报:搏在医改潮头

发布时间:2011-07-12 信息来源: 【字体:

搏 在 医 改 潮 头

mdash;mdash;记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张勇 

本报记者 魏静 佘晓蓉

     沅水之畔、德山脚下,有一片苍翠葱茏的小岗坡。岗坡上树木郁郁葱葱,道路林荫遮盖,一幢幢白色的医疗楼掩映翠绿之中,这里就是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张勇告诉记者,就是现在这个宛若园林的岗坡,3年前还是一片荒芜,一幢未完工的“胡子”工程,更添几分萧索。

     张勇出任这家医院院长,可谓时势所造。

     当时的医院负债累累、人才流失、人心涣散、医疗条件简陋、医务人员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常德市卫生局在全市进行公选院长,他被推上了这个“舞台”。20084月,当任命下来后,他曾悄悄地来到医院走了一圈,看到那一片荒芜萧落“心都凉了半截”。领导交代他“首先要维持稳定”,他思考:“怎样才是稳定?发展才是真正的稳定!”

     “树信心、聚人心”,张勇把这作为医院发展的关键一步棋。上任后,他向市政府申请,把原来的“胡子”工程建成传染病楼。随后,张勇争取了30亩地,拉通医院两侧的道路,建设2万多平方米的医疗新区,同时花费千万元不断引进新医疗设备、新技术新项目。2010年,技术精湛、设备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湘西北一流的肿瘤中心投入使用。

     一片颓废的“旧河山”由此焕发生机,让全院上下看到了希望也鼓足了信心。

     医院要发展,要保障医疗质量,必须要保住技术人才。张勇为了留住人才不惜重下血本,花大力气。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他仍抛出6万元安家费来吸引高级人才,不仅仅如此,每年还送10-20人外出进修。3年来,院内才人增长迅速,从2008年副高职称不到10人已经上升到目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50多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00余人。

     为激励医务技术人员,在硬件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他和管理团队共同制定了重在临床一线的分配和奖励机制,二医人于中看到了希望,也鼓足了干劲。2008年,医院扭转了长期以来的负增长局势,经营收入首次突破2000万元。

     敢拼,是张勇的个性,也是他执着的坚持。就像接下二医院那个烂摊子时一样,在内部的管理上,他再次展示了这种拼劲。为了提高医疗质量水平,张勇不怕得罪人。

     药学出身的他组织建立药物管理委员会,剔除不合理药品种类;每月公开通报全院业务信息;每周查找“问题”处方;寻找解决临床一线的问题;定期开展全院督查行动。逢找关系要求药品进入医院,他总是手一挥,“药委会没批准,我也不签字”。一次督查中,70多岁的老院长看门诊迟到了,张勇毫不留情面,对老院长进行了处罚;节假日里,他还一个人偷返回医院,询问各个科室主任、护士长去向。3年来,全院医疗人员的脱岗率为零。

     疫情来临,在百姓生命和自己员工生命前,他忘掉自身安危,站在疫情一线,给员工鼓劲。2009年,手足口病、甲流疫情爆发,人心惶惶,全常德市感染者都被送到常德二医院,一名年轻医生害怕得哭了。张勇坚持每天亲临感染第一线鼓励员工。疫情结束,传染病区收治的全常德市1200多名感染者无一例死亡、被感染。

     从一个潦倒到发不出员工基本工资的医院,变成走上平稳发展轨迹的医院,记者问张勇:“吃了不少苦吧?”他说:“苦是吃了不少,但能带医院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苦也没白吃。”

     爱拼搏的张勇,脚步并未止于此,他还准备再建2万多平方米的医技楼,在临街的位置建门诊和急诊,并利用医院占地面积大、绿化率高、环境好的特点,修建一所环境优美的老年疗养托养康复中心。

     放眼湖南省内同级别的公立医院,也许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业务并不显著,但作为一个在夹缝中弄潮的人来说,已属难能可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