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非典”十年常德记忆
“非典”十年常德记忆
(来源:3月22日、28日《常德晚报》)
SARS俗称“非典”,2003年春天肆虐全球,据官方统计共夺去919人的生命。根据公开发布的数据,2003年非典期间,中国大陆感染“非典”的人数达5327人,死亡349人。“非典”期间常德市防控工作得力,共排除了10多名疑似病例,没有发现1例感染者。
相关链接
2003年,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悄打响。“非典”时期,也是非常时期,10年过去之后,它留给我们除了与恐惧、紧张、茫然有关的记忆,还有社会对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逐步认识和重视。本报将陆续推出《“非典”十年middot;常德记忆》和《“非典”十年middot;后非典时代》篇,看看“非典”带给我们生活的影响和变化。
24小时,常规病人全转走
2003年4月29日,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当时为第一人民医院德山分院)出现创院4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景象:偌大的医院里安静得有些吓人,没有一个病人,所有的病床上都空荡荡的。在院子里来来去去的,全是穿着白大褂的医务人员,他们表情平静,内心却五味杂陈。
昨天的场景历历在目,28日一天之内,该院近300名医务人员,紧张有序地将100来号常规病人全部转出去。出于理解和对“非典”的恐惧,这些病人接到通知后都非常配合,病情轻的出院,病情重的转院,医院派车将他们一个个护送出去。忙碌间隙,有的医务人员偷偷流下眼泪,更多的人是被一股说不出的茫然所笼罩,医院里没有了病人,医务人员干什么呢?一位毕业分来不久的大学生,忍不住在市领导面前发了牢骚,最后被医院内部通报批评。
这年4月26日,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被确定为常德市“非典”防治定点医院。4月30日,医院开始组织全院医务人员接受“非典”防治知识轮训,并对70多名医务护理人员进行调度重组,设立了5个医疗护理单元。一部分医务人员在医院严阵以待,还有一部分则轮流去交通要道排查入境人员,测量体温,一旦发现发烧人员就将其截留。
按照规定,“非典”防治医院要有隔离通道,但是二医院只有一个出口和大门。4月29日,市领导到医院现场办公,协调医院增修隔离通道事宜。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副院长陈银桥回忆,那条隔离通道从动工修建到完工,只用了7天时间,期间还阴雨不断。这条后来为医院职工和患者带来便捷的道路,被职工们取名为“非典路”。
“最可爱的人”
翻起一堆10年前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照片,市第二医院的一群白衣天使有些激动,那时她们青春绽放。“当时好年轻啊!”兴奋过后,有人开始沉思,感慨10年前经历的这场战斗,现在看来像做梦一般。
谢梅芳是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护士长,“非典”时战斗在第一梯队,最早进入实战状态。进入一病区前,她同时递交了《请战书》和《入党申请书》。“因为懂,所以知道其中的危险性,而且后来广州牺牲了几个医务人员,都是因为接诊以后感染lsquo;非典rsquo;,说不怕是假的。”谢梅芳说。
非典专用病房外都加装了铁栏杆,进入病区的医务人员吃住在里面,一般进去了就不能轻易换人,因为换人非常麻烦,医务人员的家属只能在会议室里通过视频探望。 在病区里要戴4个口罩,有12层纱布,就是不做事时都感到出气困难,还有眼罩和三层隔离衣、三层手套,把这些穿戴整齐足足需要半个小时。从4月底病区组建到5月23日解除,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病区里工作了20多天时间。
谢梅芳清楚地记得,当时她在值班时接到一个电话,说是要转一个病人进来,她立即按程序通知相关人员,待他们将病人接到病区,正准备做检查时,才知道这是省里的督察组做的演习,医院的表现获得了督察组的高度赞扬。
鼎城区王家铺的草莓种植大户王泽民夫妇,忙里抽空摘了一大篮鲜红的草莓,送到第二医院。谢梅芳当年就亲手从这对夫妇手中接过草莓,她说,那时深切感受到了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尊重,感觉自己就是“最可爱的人”。
公共卫生体系日趋完善
在2009年“甲流”肆虐全球时,《常德晚报》一纸难求,政府部门每天都会独家发布一次常德“甲流”疫情,很多市民抢购报纸了解身边资讯。在当时全球一片恐慌的背景下,常德本地竟然出奇的平静,没有抢购物资、没有谣言。我市打赢“甲流”这艰巨一役,与政府部门信息透明是分不开的,它发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反观2003年我国“非典”流行的初期因隐瞒所造成疫情扩散的后果,有人说敢于及时准确地报道疫情真相,这也许是“非典”后十年来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的最大进步。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十年来还经历过什么mdash;mdash;
2008年,市第二人民医院留观“手足口”病患儿100多例,无一例死亡。
2008年,市二医院收治结石宝宝22例,留观100多例,无一例死亡。
2009年,市二医院收治“甲流”患者1200多名,无一例死亡。
hellip;hellip;
这一连串数字,反映了我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提升。2003年的“非典”无疑将我国的公共卫生建设送上了“快车道”,各地对公共卫生的投入都是几十倍,甚至成百倍的增长。在2003年“非典”之前,基层医院的传染病防治体系基本形同虚设,市二医院临危受命,腾空整个医院为收治“非典”患者做准备。“非典”之后,我市加强了传染病医院的建设,市二医院作为常德市最大规模传染病防治医院、常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中心得到了快速发展。此外我市还投资3000多万元,在全市所有县级以上医院均新建了专门的传染病区。再加上“非典”后我市新配备的200多辆救护车,硬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如果以上称为硬件,那么“非典”带来的软件改变也不容忽视。在“非典”之后的十年,我市已制定了食物中毒、流感大流行、鼠疫各种卫生应急预案,应急队伍每年都会组织有针对性的演练和培训,并建立起了一个由全市各大医院知名医学专家组成的卫生应急专家库。
市卫生局党委书记郑家火认为,也许在未来的某一时刻,类似“非典”、“甲流”等公共卫生事件仍然不可避免,但是我市日趋完善的卫生应急体系,已经完全有能力应对这些公共危机。
(编辑:庞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