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媒体视点】恩情似血心中流

发布时间:2012-10-16 信息来源: 【字体:

 恩情似血心中流

(来源:10月14日《常德日报》)

本报通讯员 周元甫

        在民风淳朴、街市繁华、工厂林立的常德经济开发区德山街道莲花池社区,社区居民们最近都在传诵着付建伟感恩孝老的故事。

         9月17日上午,在社区主任洪家斌的陪同下,笔者采访了她。第一印象是:这位80后女孩异常的成熟、阳光健谈而富有活力、话语间无不透露出感恩的情愫。

        付建伟毫不忌讳自己的身世。1986年8月,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家里“五朵金花”中她属老四。由于家境贫寒,亲生父母无力抚养,她出生仅五十余天时,就抱养给了现在的养父母。养父付友军,普通工人。养母钟秋,因病没有生育,靠打临工维持生计。付友军夫妇均先天性聋哑,家境亦十分清贫。付建伟从4岁到13岁这段时期,她最害怕别人谈及自己抱养的身世、聋哑的父母,甚至不愿跟养父母一起交流、一道外出。直到现在她还在为那段时期自己的行为表现深感内疚和自责。

        心态的改变始于一次心灵的触动。那是在她读初二时的一天,天气寒冷,自己忘了带校牌不能进校门,养父得知后跑步来到学校,气喘吁吁地将校牌交到她手中又匆匆转身离去,没有一丝责备。望着养父微驼、苍老、渐远的背影,一种家庭责任感油然而生。从此,她暗暗告诫自己,必须面对现实、学会坚强。

        双亲聋哑的家庭所遭遇的困苦是付建伟再也不想提及的痛。一日两餐、萝卜白菜、水煮红薯、盐水泡饭、为学费发愁、同龄孩子歧视的眼神和言语、欺辱与委屈、生病后养父母与医生沟通时焦急的比划hellip;hellip;好在有好心的邻居和社区领导的帮助,艰难困苦才得以逐一克服。

        生长在无声的家庭,生活虽然清苦,但有慈父严母浓浓的爱,付建伟童年的欢乐并不缺失。坐在慈父的双肩,春天汇入公园的人流,秋日采摘红染的樟叶;依在严母的胸前,盛夏尽享蒲扇的清凉,寒冬感受抚摸的手温;还有那滋补的太阳神、诱人的冰糖葫芦以及逢年的新衣裳hellip;hellip;

       也许是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付建伟8岁时就知道给上夜班的父母送雨伞,泥滑的小道留下了不知多少次摔倒后的记忆。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初三时就主动辍学打临工卖衣服自食其力,但内心依旧眷恋着校园生活。知女莫如父,一年后,养父东拼西凑到学费后把付建伟送到了当时的常德师范学习。她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再次学习的机会,更加发奋努力。3年后,她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考取了导游证,还顺利被张家界旅行社录用,当起了一名导游。

        第一次远离家乡去异乡工作,最放心不下的是聋哑的养父母。因无法用电话直接沟通,临行前只好委托邻居及社区领导照料。尽管每天通过邻居电话了解双亲的情况,但思女心切的养父,只过了十几天就提着大包小桶去看望女儿,殊不知,刚走出张家界火车站,却迷了路。接到好心人的电话,付建伟惊诧之余,更明白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随后她请假两天,专程带养父游遍了张家界的名胜景点,品尝了湘西的各种风味小吃,购衣买鞋想着法儿让养父开心。相聚是短暂的,送走养父的时刻又平添了一份隐隐的担忧。为了更好的照顾双亲,她决定离开待遇优厚的单位,就近在常德市区应聘了一份工作。

        现在的付建伟已成家立业,女儿已3岁。她很乐观,也很忙碌。平日里,自家、养父母家、单位三点一面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工作之余,多数时间陪在养父母身边,洗衣浆被、买菜做饭、替父搓背、帮母泡脚,凭借手势的沟通一家人其乐融融。养父母年高体弱,每每出现三病两痛,付建伟总是全程陪同前往医院诊治。

        付建伟穿着朴素,一点也没有80后时尚的元素。品牌的服饰对她来说是一种奢望,但对养父母的需求从不吝啬。逢年遇节过生日给钱添衣已成常态。为改善养父母的生活条件,她特意添置了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hellip;hellip;不仅如此,为彻底解除养母的养老之忧,她一次性花巨资65000多元替养母买了一份社保。付建伟还有两个心愿,一是陪养父母去趟北京亲身感受国旗升起的氛围,二是替养父母买一套舒适点的房子。

        女儿是父母的贴身小棉袄,已为人母的付建伟更懂得父母的艰辛,她理解亲生父母当初的决定,没有怨恨,只有女儿一份遥远的牵挂,多少次在梦里把双亲深情的呼唤:“亲生的父母,您在他乡还好吗?”

        如今,苦难的身世已化为付建伟人生的巨大财富,生之情浓、养之恩重,恩情似血,在付建伟心中长流、在她的血管里沸腾。

(编辑:庞贵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