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常德民生报】逐梦“三甲”

发布时间:2014-10-30 信息来源:市第二人民医院 【字体:

 逐梦“三甲”

mdash;mdash;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转型突围纪实

 

        今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启了卫生三年攻坚项目建设大幕。在此契机下,市第二人民医院抓住机会,求新求变,

        搭载这辆“攻坚”的顺风车,大刀阔斧开展基础建设,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从“二甲”医院中转型突围,跻身“三甲”的行列,成为沅水南岸医疗卫生区域中心,与北部新城的常德湘雅医院形成沅水两岸的南北新兴互补格局。

        提质扩容,“二甲”医院逐梦“三甲”

        这天一大早,家住常德经开区管委会附近的张女士就带着感冒的儿子,踏上了开往市城区的H13路公交车,如果顺利,约20多分钟后,他们就能到达市第一人民医院。

      “要是大人有些头疼脑热的,我们一般还是会选择二医院,又近又方便,走路才10分钟,但是孩子毕竟还是看得重些,即便是感冒这种小问题,也会选择去三甲大医院。”张女士无奈地说,现在隔三差五就要带小孩看个感冒,每次“山长水远”折腾到市里,就为了奔着“三甲”医院的名头,如此“舍近求远”的做法实在有些“小题大做”,但是不去似乎又不放心,总之就是很纠结。

        群众就医舍近求远的背后折射出区域性医院经营发展的艰辛。建于1959年的市第二人民医院,是市城区沅水以南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虽说医院占地面积200多亩,但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仅2.7万平方米,病床400多张,门诊、住院等就医条件和规模发展的严重滞后,成为制约着医院快速发展的“短板”,再加之医院地处工业新城mdash;mdash;常德经济开发区城市中心位置,距离市区较近,使得辖区内不少像张女士这样的患者及家属,纷纷选择了周边其他更具规模的大型医院。

      “多年来,正是基础建设的发展瓶颈捆住了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手脚,我们必须尽快改变医疗条件lsquo;先天不足rsquo;的这一现状。”院长助理邹新强告诉记者,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要,医院决策层在经过反复判断和思考后,认为医院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突破种种“瓶颈”超常规发展,在今年“卫生三年攻坚”的政策支持下,全院上下迎难而上,大胆提出“大力发展专科,力争将骨外科、脑外科、泌外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打造成市级重点专科,将肿瘤中心、疼痛科、儿科打造成全省极具影响力的重点学科,并通过3至5年时间的努力,力争建设成业务用房面积10万平方米,床位1200张,住院4万人次,门诊40万人次,业务收入达3亿元的大型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目标。

        为了成功升级“三甲”,市第二人民医院目前已开始着手建设儿童医疗中心和门急诊综合大楼,预计2016年完工。该项目建筑面积27150平方米,设置床位345张,儿童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将按照三甲医院建设标准,建立标准化的儿科门诊、急诊室、儿科病房、新生儿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等。新建综合楼的功能设计,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理念;病房内设施先进,可最大限度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此外,5年内,还将新建含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住院综合大楼,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床位700张,总投资35000万元。“所有基础项目投入使用后,将极大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和辐射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就医需求。”院长助理邹新强满怀期待地说。

       转型突围,医疗养护成特色标签

        冲刺“三甲”的进军号角已经正式吹响,但要想在未来医疗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转型突围是二医院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医改攻坚的年代,若不能抓住机会,求新求变,形成特色,像我们这样的医院,迟早会失血倒下的!”在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该院院长助理邹新强深有感触地说。据他介绍,尽管作为常德经开区最大的医疗机构,但医院自身在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专科上一直存在不足,导致医院的生存面临严峻考验。“一直以来我们都在lsquo;穷则思变rsquo;,琢磨怎么才能闯出新路来mdash;mdash;我们有专业的医疗队伍,未来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健全,规模的进一步扩展,势必将拥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经过深思熟虑,我们班子决定向医疗养护方面尝试探路。”

        选对转型的方向是医院“重获新生”的关键,而为什么选择向提供医疗养护服务转型呢?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提供的数据,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且每年以近1000万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我市本身也已经“跑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记者从市老龄办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有115万,占总人数的18.5%,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全省最高,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有近12万,9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0.96万人。在这些人中,失能(指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半失能、重病重症老年人比例较高,他们对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已“如饥似渴”。在这种背景下,市第二人民医院打算在二甲医院转型中突围,将发展方向锁定在全社会急需的医疗养护康复服务项目上,成为“医养结合,康复并重”的我市首家、全省一流的医疗养护医院。

        为了实现这一转型,5年内,该院将新建医疗养护中心大楼,总面积10000平方米,床位300张,总投资5000万。届时,全院整体布局将呈现新旧两区并行的“W”形状,新区主要是综合性门诊、住院区域,旧区则形成以医疗养护、保健以及处理全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定点救治的传染病区,功能性区域划分明确,特色鲜明。

优化服务,一心一意为患者

        点滴似琐碎,润物细无声。“作为一家大型公立医院,我们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帮病人治好病,更要将优质、安全的医疗与护理服务渗入到病人就诊及住院全程。”在护理部主任谢梅芳眼里,每一位来院治疗的病人都如同客人一般,理应得到全体医护人员的贴心服务。

        在市第二人民医院记者看到,一辆辆穿梭于植被葱茏的林荫道间的电瓶车极受广大病友及家属的追捧。原来,由于医院依山势而建,布局狭长,新区到老区距离较远,为了方便病人就医,院方贴心地配备了电瓶车,并派遣专人驾驶,病人及家属只需招招手,并可搭上“顺风车”进行各项检查,久而久之便成了医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优良的服务是一家医院对外展示的窗口,也是关乎医院整体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医院抓住创建“湖南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的契机,以高度的凝聚力、创新力和行动力,精组织、有计划、重实施地推进了一系列措施,取得显著成效:采取责任护士管床模式,优化服务流程;设立单独的“棋牌休息室”,给病人及陪护家属营造温馨的氛围;制作临时的医疗就诊卡,对四类病人免挂号费、诊疗费;针对经开区辖区的并的五保病人,所有医疗报销问题由院方一揽子解决;医护人员定期、免费、主动为群众送医下乡、进社区,实现无缝隙健康教育服务等等。

        未来,全院医护人员将继续发扬攻坚克难、永不退缩“二医人精神”,鼓足干劲,向创建“三甲”的目标进军冲刺。

(编辑:庞贵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