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不残的人生
不残的人生
mdash;mdash; 记市二医院感染科医师周元甫□本报记者 王伟杰
(来源:11月12日《常德日报》1版)
我感到自己是一个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虽有肉体上残损的痛楚,但也可视为是上帝的一种青睐。
mdash;mdash;摘自周元甫《不残的人生》
假如你全身的每一块肌肉每一天都在不停地萎缩,你会是什么样子?是万念俱灰,还是微笑面对?
假如你不幸罹患一种生命极限不过20来年的绝症,你会是什么感受?是惊恐绝望,还是不屈挑战?
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医师周元甫以超越常人的毅力,给他残损的人生写下了一份完美的答案。20年前,毕业于名牌医科大学的他,却患上了一种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的 “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但他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坚持在与病魔作斗争突破自身疾病极限的同时,牢记一个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神圣天职, 20年来为数万病患驱除了痛苦,送去了健康。10月30日至31日,记者两赴德山,走进周元甫的非凡人生世界。
一间特殊的诊室
10月31日,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清晨,天气微冷,市二医院还显得异常宁静。
7时28分许,一名坐在电动轮椅车上的中年男子,在一名中年女子的推扶下推开了门诊大厅感染科的办公室大门。
将轮椅在办公室停放稳妥之后,女子将男子小心翼翼地搀扶起坐在办公椅上,然后帮其耐心地换上白大褂,她拍了拍男子的双肩,将衣服穿得周正,并仔细地看了看座椅四周,在确定衣服没缠在扶手上后便烧起了开水。
男子的座椅有些特别:垫了好几层海绵,扶手也被锯掉一截。办公桌下也垫了好几块厚厚的红砖。
在烧开水的时候,女子忙着打扫办公桌上的卫生,并将一份份文件整理得整整齐齐,然后倒上茶水出了诊室。
“还是要多喝点茶水,想上厕所了,就及时给我打电话,不要怕麻烦。”出门前,女子再三关切叮嘱,此时是7时50分。男子就是周元甫,女子名叫罗满群,是他相濡以沫的妻子。
从周元甫连拐杖也不能支撑行走,只能靠轮椅代步时起,12年,4000多日日夜夜,无论寒暑,妻子罗满群就是这样陪着丈夫开始新的一天。
“周医生,我这肺结核好了没?”还不到8时,一位80岁的患者就来看病。“还没有完全康复,要继续吃药,我给你还开点护肝药。”周元甫看了看诊疗结果微笑着说。“我又没得肝病,还整么得肝呢?”老人不解地质疑。“老人家,你没得肝病,但吃结核的药,怕对肝脏有损害,”因为老人耳背,周元甫耐心且大声地重复了几次。
8时30分许,周元甫已接待了4名前来问诊的肝炎、结核病人,对每一名患者,他都像这样耐心、微笑地解释,没有半点厌烦的情绪。周元甫说:“对患者来说,医生一句话,轻则可使他们少跑一段路,重则就是一条命。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个病人,我能深深地体会病人的心情。”因病情恶化,周元甫的头部和双手颤抖得厉害,写病历都相当吃力。
在周元甫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病人赠送的烫金感谢锦旗和一封封感情真挚的感谢信。记者顿时对周元甫肃然起敬,一个瘫痪多年的医生,却能赢得患者如此口碑,一定有着特殊的经历和不凡的人生。
一段不幸的人生
周元甫是鼎城区蒿子港镇人,出身贫寒家庭,家中有五姊妹,他排行老三。上个世纪70年代,他的父亲因病去世,5姊妹全靠母亲一人带大。
1986年,周元甫实现了农家子弟“鲤鱼跳龙门”的梦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下转7版)
在校期间他激情飞扬、学业拔尖,酷爱文学、体育。1991年7月,获得学士学位的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怀着梦想融入了市二医院这个温暖的家, 后经人介绍与棉纺厂工人罗满群结婚生女。
但刚成家立业之时,因工资微薄条件艰苦,为维持生计,周元甫在休息之余搞起了“慢慢游”(三轮车)副业,这一干就是3年,每天5时左右就起床去拉客,一般在上班之前能赚到30余元。
有一次,一个客人因急事要从德山到市区战备桥附近,要求凌晨5时前赶到。为赚到15元的车费,周元甫凌晨3时就起床了,因交通不便,有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妻子怕不安全坚决要求一起送客,由于三轮车没有大灯,周元甫硬是借着月光花了1个多小时将客人安全送达,早上8时,他又接着来医院上班。因长期拉客,他还曾被城管列为“非法运营”对象追到过医院。
当时虽然生活艰苦,但一家人还是其乐融融,对未来充满希望。谁料,正当踌躇满志的他,身体却在不经意间被病魔悄悄侵噬,双下肢逐渐出现乏力症状。1993年,时年28岁的他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这如晴天霹雳,作为医生的他深知,那是“不是癌症的癌症”,医学界还无法攻破这一难题,他将看着自己身体一天天萎缩,直到心力衰竭而死亡,这个恐怖而痛苦的过程并不会太长。
一位不屈的斗士
正值青春年华,家庭的重担还需要自己去扛?我如果倒下去,怎么办?在人生最苦闷又彷徨的时期,他得到了同事和亲人的关爱。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对自己有限的人生重新进行了定位:一定要顽强与命运抗争,决不向命运低头,力争把自己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回馈社会。
发病之初,他还能坚持正常行走,他百倍地珍惜工作机会,他自己罹患疾病,深知病者的心理。他将心比心的处事风格,让病人对他多了十分的信任。短短几年,就在病人的心目中建立起了很高的威信。
感染科,是一般医生都避之不及的科室。1998年,他所在的感染科业务面临困境,在这关键时刻,他主动请缨,向医院领导提出了重振感染科的铮铮誓言。此时疾病也正在更加凶险地侵袭他的下肢:要靠拐杖支撑才能行走。医院领导被他的执着与坚强所感动,破例提拔他任感染科主任。两年时间里,医院组建了常德市首家肝病诊治中心,科室得到了长足发展,无数病人得到康复。
当时,肝炎还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为攻克肝病,周元甫一方面广泛收集整理专业文献,适时掌握专业前沿动态,一方面拜名师虚心请教,并深入厂矿医务室、乡镇卫生院及患者家中调查回访。1998年4月至5月,他主动深入山区唐家铺乡进行肝病防治普查,这对连上下车都得请人背的他是一次严峻考验。在广泛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系列治疗肝病的有效方法,如他自创的“三联”疗法治疗肝病取得突破性进展,给广大肝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1999年4月的一个深夜,雷电交加,狂风夹着暴雨,医院电力供应因雷击中断,病房内一位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病情突然加重,他立马冒雨摸黑赶到现场,在蜡烛和手电的照明下,一边稳定家属情绪,一边组织有效抢救至天明。1998年9月21日,该中心收治了一位24岁转诊来的重症肝炎患者,当时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进水,皮肤巩膜深度黄染,俗称“金菩萨”,已在外院诊治一月未见好转,外人劝其家属放弃。周元甫接诊后,一边安抚家属及亲友,一边精心治疗,还特地请来了湘雅医院任培上教授为其会诊,经过72天的努力,患者重获新生。
2000年,周元甫病情进一步恶化,他不得不从病房转入门诊工作。2006年,他无奈地告别了双拐,永远地坐上了轮椅,但他像一个勇猛的斗士,抒写着属于他的传奇。
“非典”、“甲流”肆虐之际,身体每况愈下的周元甫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坚持战斗在第一线。医院老领导、病理专家陈银桥说,2009年6月13日,常德出现第一例“甲流”病例起,到高峰期爆发至200余人,这一度让许多健康医生都颇为胆怯,但周元甫和其他同事一起,全副武装在失去“自由”的隔离环境中,度过了难熬的360个小时。
2008年到2009年度,医院人力安排紧张,他主动额外承担经颅多普勒检查工作。为更好地实施肺结核病人国家免费治疗计划,2010年起,德山开发区卫生防疫站与医院进行医防合作,周元甫又额外担负起了辖区内肺结核病人免费治疗的任务。
一个幸福的家庭
让生命突破医学史料记载极限,身患绝症却能救人无数,乐观、坚强的周元甫创造了两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2011年,周元甫被评为湖南省“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他在入选感言中这样写道:“人世间为什么如此美好?我明明丧失了行走,却迎来了无数双脚的支撑。我的确失去了健康,却唤起了万千生命的希望。”
周元甫说,是情谊浓浓的“家庭”让我“站”了起来。在他心中,这“家庭”里既有妻子、女儿的小家,也有医院、社会的大家。10多年前,妻子罗满群为照顾丈夫放弃了工作,她将一切苦楚都隐忍起来,最大的愿望是渴望有一天出现奇迹,看到丈夫能站立起来。
每天早上6时,妻子起床,替他按摩、穿衣理鞋袜、如厕,在医院还没有为其修建爱心便道的以前,要请姐妹帮忙抬他到楼下,挪到三轮电动代步车。尔后护送他上班,7时30分前,两人准时到达诊室。下班时候,妻子做好晚饭后,准时来接周元甫回家,吃完晚饭后,帮其洗澡、搀扶上床,为丈夫按摩后才能入睡。几千多个日日夜夜,夫妻俩相濡以沫地风雨走来,还培养了一位同样乐观自信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读书的女儿。 “悲也一生,乐也一生, 何不快乐一生呢”。当记者与罗满群交谈时,她简单而淡淡地说。
“千言万语道不尽我对妻子的感谢,可以说妻子是我的生命。”周元甫说。他在一篇名为《妻影随行》的文章中深情地写道:“你用坚实的双脚踏出病夫的希望之路,你用真挚的大爱温暖丈夫不残的心,你的善良、坚毅、乐观、勤劳,日月可鉴动长天。”
“在我心中,周医生不仅是我的救命恩人,更是我值得去交的真心朋友。”患者李红说。
“他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他身残志坚、爱岗敬业的精神堪称医院的一面旗帜。”二医院副院长谭大林这样评价说。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继续快乐地坚持我的医学事业,如果不久的一天生命走到了尽头,我愿意捐献出我的器官供医学研究,”周元甫始终微笑而淡定。
(编辑:庞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