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尚一网】他以残缺的身体撰写不残的人生 —记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周元甫

发布时间:2014-04-18 信息来源:尚一网 【字体:

他以残缺的身体撰写不残的人生 

mdash;mdash;记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周元甫

(来源:尚一网)

        (记者熊瑜)面对自己残缺的身体,他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我病了,我失去了健康,但我得到了病人的信任,得到了妻子无微不至的关照,得到了社会的关爱,生活很充实,我很满足,祸福真的很难说。”

        周元甫说,人生就像半杯水,你从上往下看,杯子里就只有半杯,但你若从下往上看,杯子里的水可能就不止半杯了,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人生,而角度,是可以选择的。周元甫经常自嘲自己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虽然肉体上痛苦,但精神充实。虽然不能选择命运,但能选择去抗争;不能选择健康,但能选择生活;不能拥有完整的身体,但能选择拥有完整的人生。

        周元甫,男,1965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门诊室主任。1993年,风华正茂的他,被确诊患有“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疾病慢慢向他的双腿侵袭。20多年来,从直立行走到拄拐杖,再到坐轮椅,面对这不是癌症的癌症,他选择乐观面对,选择与病魔抗争。同时,他不忘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接诊了数万患者,诊室里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是病友对他的信任;一本本“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的证书,是同事和领导对他工作的肯定。

        苦难让他直面病魔侵袭

        周元甫出生在鼎城区蒿子港镇一个贫寒家庭,在5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三。上个世纪70年代,他父亲因病去世,5姊妹全靠母亲一人带大。

        “童年很苦,没吃没喝,念书在农舍,吹风下雨也没遮掩,学习更没有系统性,老师上什么课,我们就学什么。”周元甫说,“这是童年给我最深刻的记忆,也是这样的童年,这样的苦难经历,锻炼了我的抗压能力,让我拥有了人生的一笔财富,让我能直面病魔侵袭。”

        发病之初,他还能坚持正常行走。为了搞好工作,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科室,交班、管理病人查房、制定治疗方案、参加病案讨论、抢救危重病人,他做得丝毫不比常人差。

        1998年,他所在的感染科业务面临困境,在这关键时刻,他主动请缨,向医院领导提出了重振感染科的决心。同时,也提出科室工作的主攻方向mdash;mdash;向肝炎挑战!一方面他收集肝炎治疗最先进、最前沿的治疗资料;一方面虚心向老教授、老专家请教,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使肝炎病人疗程缩短、疗效增加。很快,他为科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0年,周元甫病情进一步恶化,他不得不从病房转入门诊工作。2006年,他再次因病情加重告别双拐,永远地坐上了轮椅。即使如此,他也没有向病魔屈服,一直战斗在一线,病人都信任他,并称他为“老百姓的贴心医生”。

        责任让他走出病魔袭扰

        1993年,当做完神经肌肉活检,被确诊患有“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时,他也曾一时极度失望。当想到自己身体会一天天萎缩,直到心力衰竭而死亡,周元甫也曾想过轻生。

        但当想到自己已经成家,女儿还不到1岁,一旦自己去了,家人该怎么办?周元甫毅然打掉轻生念头。他说:“就算我再没有用,最起码能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这样对她的身心健康成长才有好处。我在,也能为妻子分担一点抚养孩子的责任,我不能逃避,我应该勇敢的去面对。”

        因周元甫既是医生,又是病人,他总是和前来看病的人进行角色互换。他将心比心的处事风格,让病人对他十分信任。20多年来,他在病人的心目中建立起了很高的威信。64岁的王宏志老人就曾直言不讳地说:“找周医生看病就是花小钱诊大病,我现在只要身体不舒服就只认他。”

        “作为医生,我的责任重大,对前来看病的人,首先要做到捂热他的心,做事讲良心,对病人认真负责;其次要缓解病人的压力,让自己的心贴近病人的心,别让病人被压力击垮;最后才是按程序,有侧重点的诊病,做相应的检查。”周元甫说,这就是他获得病人信任的秘诀。

        因为这份责任感,从2010年起,既拥有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户口,又满足《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条件免费接受治疗的结核病病人,全部交给周元甫负责。虽然这直接导致很多个休息日周元甫不能休息,但周元甫把它看成是一份荣誉。

        妻子的爱让他“站”了起来

        周元甫说,是妻子罗满群的爱让他“站”了起来。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绝对少不了妻子的支持与鼓励。

        每天早上6时,妻子起床,替周元甫按摩、穿衣理鞋袜、如厕,在医院还没有为其修建爱心便道以前,还要请邻居帮忙抬到楼下,挪到三轮电动代步车上。尔后护送他上班,7时30分前,两人准时到达诊室。妻子为诊室通风换气、烧开水、清理桌面、打扫卫生、帮助他落座并穿好工作服。中午12时,妻子备好了午饭静候丈夫下班时间到来,因上下楼不便,夫妻俩的午餐只好在屋外路边树荫下进行。吃完饭,妻子又护送丈夫上班。一天工作结束时,妻子做好晚饭,准时接他回家。晚饭后,帮周元甫洗澡、搀扶上床,为他按摩后,妻子才能入睡。

        “妻子就是我心情的晴雨表,她对我的态度直接关乎到我的笑容、我的生活态度,我的精神面貌,她只要有一点点消极怠慢,我就可能消极下去。因为我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她,生活这么多年,她连常德步行街都没去过,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周元甫说,自己亏欠妻子太多。

        写作让他更加热爱生活

        业余时间,周元甫喜欢创作诗歌,写点东西。在他的字里行间彰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赞美和对梦想的追求。二十多年来,他写有二十余万字的学习笔记,著有论文十余篇。

        一首《党亲》,表达作者对党的激情颂扬和无限感激之情;一首《叶缘》表达了对母亲的哺乳之情和自己的感恩之心;一篇《妻影随形》,歌颂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是如何付出;一篇《不残人生》,体现的是作者不屈的意志hellip;hellip;

        周元甫的作品集,点点滴滴都透露出他对梦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他说:“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也是一个怀旧的人,更是一个拥有现实存在感的人,我时时刻刻都在感悟生命,感受生活,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我内心痕迹的及时表现。”

        “生命尚存,希望犹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只要我还有能力,我就要帮助有需要的病人,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继续战斗在我的岗位上。”周元甫就这样靠着自己超人的毅力,以残缺的身躯撰写着他不残缺的人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