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榜样在身边——“轮椅医生”周元甫
榜样在身边mdash;mdash;“轮椅医生”周元甫
(来源:4月9日《健康报》)
□本报记者 颜秋雨□
每天清晨醒来,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周元甫都要检查一下自己的病情有没有发展,还能不能拿得动一杯水,胳膊能不能抬过头顶。
1993年,周元甫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那年他28岁。当时的医学史料记载这样的患者通常活不过30岁。
3月28日,49岁的周元甫见到记者时乐呵呵地说:“你看,我创造了奇迹。”
患病20多年来,周元甫从未放弃为病人服务。从2000年起,周元甫开始在轮椅上“坐诊”。他说:“我活一天,就要接诊一天,帮助有需要的病人。”
“不能巡诊,我就坐诊”
身着干净的白大褂,一脸亲切的笑容,走进周元甫的诊室,很难想象他是下肢瘫痪近20年的病人。
周元甫是村里第一位“跳出农门”的大学生,1986年高考时想当老师的他“被校长改了志愿”考入湖南医学院。1991年7月,他毕业分配到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
1993年一次接诊中,周元甫突然出现双腿乏力症状,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患病后,他的双腿不听使唤,依靠双拐才能行走。2000年开始,他不得不坐在轮椅上。“不能巡诊,我就坐诊。”从此他就“钉”在了门诊岗位上。
1998年,他所在的感染科是全院最困难的科室之一:医生护士十几个人,每天接诊仅六七人。周元甫毛遂自荐,被破格提拔为感染科主任。他组建了常德市肝病诊治中心,并带队到山区唐家铺乡进行肝病防治普查,这对上下车都得请人背的他是一次严峻考验。乡下蚊虫多,吃饭喝水全靠自己解决。他吃住在农家,成功抢救危重病例达数十例。不到两年,很多病人都慕名来医院找他看病,科室门诊量迅速攀升。
2003年,SARS疫情暴发,他所在的医院成为全市非典救治中心,周元甫主动请缨,坚守在发热门诊,经常通宵达旦值班。2009年春夏之际,甲流疫情出现,感染科门诊再次成为前沿阵地,周元甫也毫不迟疑地冲在最前面。
“我更能理解病人的不易”
发病之初,周元甫还能坚持正常行走,他极其珍惜自己的工作。“我也是病人,更能理解病人的不易。”这种将心比心,让病人对他更加信任,不少外地病人还专程来找他看病。
1999年4月一个雷电交加的雨夜,他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值班医生向他报告:一位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突然再次出现大出血症状,请求支援。情况紧急,周元甫冒雨赶到医院参与抢救,几小时后,病人转危为安,周元甫却一头栽倒在地上。
周元甫的病情不断恶化,以致完全不能站立和行走,从2000年起,他开始了他的轮椅人生。
“找周医生看病,花小钱就能把病看好,我身体一不舒服,就来找他。”64岁的王宏志多年前找周元甫看过病,从此就成了他的“粉丝”。
“何不乐一生”
“能有这样的生活,多亏有她。”周元甫口中的她,是妻子罗满群。
每天早晨6时,罗满群起床,帮他按摩、穿衣服鞋袜、上厕所,再找人帮忙把丈夫抬上三轮电动代步车。因为怕迟到,周元甫总是提前半个小时上班。到达接诊室后,罗满群开窗、烧水、清扫房间,帮丈夫穿好工作服。中午12时,罗满群备好午饭等候丈夫下班归来。吃完饭,再送他上班,下午下班后再接丈夫回家,帮其洗澡、按摩。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13年。
周元甫对自己的病进行了研究,选择中西医结合的疗法积极治疗,心态乐观开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周元甫办公桌的玻璃板下,记者看到了他发表的不少诗作。大学时代起他就是个“文学青年”,爱好非常广泛,还是足球队队员。残疾后,周元甫依然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诗歌和散文。
“悲也一生,乐也一生,何不乐一生。”他用诗歌写出了对生活的乐观。
(编辑:庞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