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科】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应急方案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应急方案
各科室:
为做好我院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预防和控制工作,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我院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应急方案。
一、目的
(一)早期排查、发现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
(二)规范病例发现、报告、标本采集及运送、医务人员防护等工作。确保在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以控制疫情蔓延扩散。
二、工作原则
高度重视、联防联控、预防为主、充分准备、依法管理、协调指挥、加强培训、快速反应、尽早上报、规范诊疗、集中收治。
三、组织管理
组建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政府、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负责全院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治工作和领导,相关重大问题的决策,统一部署预防和控制工作和应急人员的调动。并成立医疗专家组和应急分队、消毒隔离组、后勤保障等组织。
1.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领导小组
组 长:卜 隆 屈贵顺
副组长:刘建国 邹新强
成 员:黄选辉 谢梅芳 邓家定 谢银兰 屠泽霞
徐建华 邓德惠 周定友
2.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专家小组
组 长:邹新强
副组长:刘建国
医疗组成员:黄选辉 唐志强 屠泽霞 罗 林
梅 笈 余运文 陈泽洪 李虎成
肖 蓉 徐建华
护理组成员:谢梅芳 周淑萍 贵 艳 吴 慧
艾 琳 陈 炜 肖 薇
3.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应急小组
组 长:刘建国
副组长:邹新强
成 员:黄选辉 谢梅芳 屠泽霞 陈泽洪 唐志强
罗 林 徐建华 贵 艳 艾 琳 肖 蓉
肖 薇
4.消毒隔离组
组 长:屠泽霞
副组长:谢梅芳
成 员:艾 琳 徐俊敏 吴 慧 周淑平 贵 艳
肖 薇
5.后勤保障组
组 长:李 刚
副组长:邓家定 周定友
成 员:刘 杰 姚敦保 周克尼
四、收治地点:急诊科、感染科、发热门诊
五、防控措施
(一)预检分诊点设置
1.单独设立预检分诊点,不适用导医台代替预检分诊点;
2.对发热患者及陪同人员给予并教会佩带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询问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两周有武汉市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经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有聚集性发病),有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并做好详细登记。
3.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且有症状者应及时告知发热门诊工作人员,同时电话报告医务部、院感科。
4.预检分诊人员应按一级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手套),同时做好手卫生。
5.经预检分诊查出的发热病人,应由预检分诊处的工作人员陪送到发热门诊,预检人员发生异常或意外情况应及时报告。
6.实行24小时值班制(晚间设在急诊科,标识醒目)。
(二)发热门诊
1.发热门诊和观察室要在独立区域设置,设立独立的医护人员工作区域,医护人员有专用通道;设置隔离留观室;本地区一旦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发热门(急)诊承担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按二级防护着装。
2.应有明显的标识,与其他诊室保持一定距离;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专用通道;留观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患者病情允许,应当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在留观室内活动。
3.建立接诊病人登记本。内容包括:接诊时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工作单位、联系单位、联系方式、诊断、患者去向及接诊医生签名。严格执行发热病人接诊、筛查流程,并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
4.建立终末消毒登记本。内容包括:空气、地面、物体表面及使用过的医疗用品等消毒方式及持续时间、医疗废物及污染物的处理等,最后有实施消毒人和记录者的签名,并注明记录时间。
5.保持通风良好,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6.防止人流、物流交叉,落实医疗废物管理相关制度。
7.落实发热病人登记报告制度。
8.发热门诊(室)医务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
(三)疫情病例特点
1)2)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3)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4)胸部影像学:早期呈现多发小斑块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四)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2小时上报)
同时符合以下2条:
1)流行病学史:①发病前两周有武汉市旅行或居住史;②或发病前14天内曾经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③或有聚集性发病。
2)临床表现:①发热;②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2.确诊病例(2小时上报)
符合疑似病例标准的基础上,痰液、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3.重症病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①呼吸频率增快(≥30次/分),呼吸困难,口唇紫绀;或吸空气时,指氧饱合度≤95%,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1mmHg=0.133kPa);
②肺部影像学显示多叶病变或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
③qSOFA评分(快速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估)≥2分;
④CURB-65评分≥1分;
⑤合并气胸;
⑥需住院治疗的其他临床情况。
4.危重症病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①呼吸衰竭;
②脓毒症休克
③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住ICU治疗。
(五)病例的发现与排除
1.医务人员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后,应当立即进行隔离治疗,2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如不能诊断为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所致的病毒性肺炎,及时采集标本送常德市疾控中心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病原检测并报告德山疾控中心及常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经院内专家会诊不排除感染者应2小时内经网络进行疫情直报。
3.疑似病例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天),方可排除。
4.确诊病例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天),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感染防控
1.可能的传播途径:①目前收治病例多数有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部分病例为家庭聚集性发病;②飞沫传播;③接触传播。
2.防控措施:①第一时间发现病人;②隔离;③标准预防措施;④空气传播预防措施;⑤接触和飞沫预防措施;⑥通风换气;⑦清洁、消毒。
3.根据防护原则选择合适的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医疗操作可能传播的风险,做好个人防护、手卫生、病室管理、环境通风、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和医疗废弃物管理等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最大可能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2.预检分诊处:穿工作服、工作帽,戴医用外科口罩等。
3.门诊、急诊、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日常接诊和查房时,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等;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加戴乳胶手套;气管插管、气道护理和吸痰等可能发生气溶胶或喷溅操作时,戴N95口罩、面罩、乳胶手套,穿防护渗透隔离衣,必要时穿防护服和佩戴呼吸头罩。
4.对隔离收治的患者,应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如确需探视,按有关规定指导探视人员进行个人防护。
5.标准防护(一级防护):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适用于一般诊疗活动:预检分诊、普通门诊。
6.加强防护(二级防护):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镜(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和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适用于感染科门诊、呼吸内科门诊及医务人员在从事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诊疗活动时。
7.额外防护(三级防护):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适用于为患者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
8.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穿脱流程穿脱个人防护装备,禁止穿着个人防护装备离开污染区,以避免各个分区的交叉污染。
9.根据手卫生指征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
10.患者管理:观察病例应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可同住一室,床间距必须大于1m;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戴外科口罩,教会患者咳嗽礼仪及正确的洗手方法;限制患者探视或陪护。
11.患者转运:非必需情况,不允许患者离开隔离区域;尽可能减少与工作人员、探视者及其他患者的接触;如需转运,需使用专用的转运途径转运。
12.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做好医疗器械、污染物品、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13.患者产生的所有垃圾均为医疗废物,用双层医用黄色垃圾袋封扎后送医疗垃圾暂存处。
附: 新型冠状病毒预检分诊流程
病人外出送检流程
危重病人转诊流程
医疗废物收集交接流程
标本送检流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人急诊抢救流程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
2020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