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大众卫生报报道我院副院长张丕胜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0-12-14 信息来源: 【字体:

       11月23日,大众卫生报对我院副院长张丕胜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题为《大医精诚》专题报道。对张丕胜院长在工作中的种种感人事迹进行了阐述。

附:大众卫生报报道文章内容:

大医精诚
——记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张丕胜
通讯员 李梦霞 记者 魏静

        那是冰灾余患未消的2008年除夕夜。深夜11点,正是万家团聚的时候,张丕胜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有急救伤员,需要立即手术。面对妻子的无奈、孩子渴望的眼神,张丕胜没有犹豫,立即赶往医院。一路刺骨的寒风刮着他的脸,路面的结冰使他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而到达医院时,衣服被雪雨浸湿了都浑然不觉。7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当他走出手术室时已是大年初一清晨,耳边传来阵阵欢乐的鞭炮声。他告诉记者:“虽然那个除夕夜对不起妻儿,心里却很踏实。”

       张丕胜,现任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骨科主任,常德市十佳医生。只要提及他,同事和患者都会翘起大拇指,心生敬意。

      自1994年,他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后,医生生涯的第一课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底:“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孙思邈《大医精诚》的警句贯穿了他从医16年来的整个生活。对医技精益求精,对患者一腔热情。怀着对事业的热爱,怀着对家乡的浓浓情意,怀着对患者的怜悯,践守着救死扶伤的诺言。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处于城乡交界,大部分病人来自农村,为了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他总是为病人精打细算,选用经济适用的药物。当大处方、高回扣药的不良之风击垮了患者对医者仁心仁术的信心时,张丕胜默默地向世人展示出了医者应有的温暖。

       2006年的春天,一名中年妇女找到张丕胜,哀求他救救自己的丈夫。原来,女人的丈夫患股骨头坏死已经卧床1年了,这1年里,他们四处寻医,但是所需的三四万元医药费,对于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治疗也因此耽搁了下来。他们全部的资金是女人靠打工和东拼西凑的2.5万元。张丕胜接治了这名患者。从术前检查、器材挑选到术后用药,他每一环都精打细算,尽量节省医药费开支。女人丈夫的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终于开始了,手术很成功,而费用只花了2万多元,与当时治疗该病通常需要的费用足足节省了1万多元。出院时,女人激动地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在张丕胜面前:“真是活雷锋啊,华佗在世!”

       2003年初,慈利的一位不完全性截瘫患者找到张丕胜求救。这名患者在当地辗转求医大半年,病情却越来越重。张丕胜耐心细致的给他进行了全面的体查后发现病因有误:不是当地诊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是腰椎管内肿瘤压迫脊髓导致的截瘫。病因明确了,张丕胜却遇到了温情的阻力:手术风险太大了,很多大夫劝他,把病人转到大医院治疗算了。眼看着痛苦的病人,病人家属渴望的眼神,张丕胜坚信,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没有任何事情会比挽救一条生命更重要。经过严密充分的术前准备,他终于把病人推上手术台。术后,短短的10天时间,患者双下肢的减压及肌力逐渐恢复,出院时行走自如了。

     16年中,张丕胜曾抢救了不少颈椎、腰椎骨折,椎管肿瘤的患者。用认真、细致,展示着他的仁术。有人夸他技术高明,他只是淡淡地说:“病人的高兴,让我感到欣慰,因为这才是对我的技术最好的肯定!”

      作为一名成功的医者,张丕胜经常把自己的一些灵感、思路和宝贵经验无私的赠给下级医生。他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是我作为医生的夙愿。”他的每一次查房,都会跟下级医生详细讲解,对一些疑难问题反复讨论和思考。

      在谈起张丕胜时,有人说他高尚,他不以为然:“我是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