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走路≠功能锻炼
走路≠功能锻炼
(杜玉蓉)
在我们平时的临床工作中,往往会面对一些很现实的、有些误解的问题,在这里汇集一下,一起整理、分别做个白话文式的阐述,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误解问题一:中风后的患者越早走路锻炼越好,走路就是康复锻炼。
假如,突然一天,家里有一个人因为中风而失去了肢体运动功能,除了对患者本人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之外,也给家属的陪护带来了很多困难与困扰,所以在我们康复临床中不难看到家属为了患者“早日康复”,总是会在患者临床病情好转但功能丧失尤其是步行能力丧失的情况下,非常努力的“护着”患者行走,还一边反复强调:“你要加紧锻炼,这样才好得快……”,其决心真金可鉴。
真的是这样吗?加紧锻炼是不错,患者的主观康复愿望在康复疗效中占主要地位,我们要多鼓励患者多进行主观活动,这样他康复得是会更快、更好。但是不合时宜、不正确的康复锻炼却是在悄然加重患者的某些功能损伤,如一个中风患者在还不能体位转换、不能达到坐位平衡、不能站位平衡、不会重心转移、更有甚者有些患者在生病后健侧都不知道该怎么使用时,家属就“抱着”他锻炼,这样的后果就是患者要么整个人都是靠在家属身上,要么就是患侧腿拖着前行,一点作用都使不上。而且在中风患者从卧位——坐位——站立位的转换过程中全程需要家属紧紧熊抱住患者胸部、牵拉上肢等来完成上述事宜,以上这些锻炼与护理带来的后果不是患者的功能越来越恢复,而是家属护着患者走路时会自身感觉非常吃力,从而导致没有耐心可以和颜悦色的持续下去,演变到最后就是态度不耐地说:“你怎么还不会走路,都这么久了,累死我了……”,而患者呢,也可能会出现患侧肢体某些关节的损伤,异常运动模式的进一步加重,患者因家属过度熊抱而出现胸肋部严重疼痛甚至肋骨骨折,患肢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健侧肢体损伤、也会因家属的情绪而让患者丧失努力康复的信心等等诸多危害。
就中风患者步行功能锻炼这一问题,我时常用这样一个例子来和患者及家属沟通:中风后的功能恢复就如一座房子可以给人安全、可以遮风避雨。而患者的体位转换能力、如何使用健侧肢体、平衡能力、单腿支撑能力、重心转移能力、髋膝踝关节的运动尤其是踝关节运动能力等等一系列功能恢复要素就犹如这座房子的“框架结构”,而患者的行走能力充其量属于框架之间的那“一面墙”而已。
我曾见过一位老年女性患者,她因无人照顾,但为了生存下来,在中风后自行锻炼,有一天她也是“走”着来到我的诊室,只不过她的行走模式是必须横着走,因为她学会了重心转移,但她的患侧下肢没有任何功能,只能起到一个支撑作用而已。
从这位老奶奶身上我看到了患者强烈的生存意识带来的康复希望,也看到了因没行康复治疗或指导而永久丧失的某些肢体功能,所以说其实只要我们的患者想着自己要站起来行走,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带来一部分的成功案例,而我们那些有条件享受康复医疗诊疗的患者,我个人还是建议患者身边的每一个关心他的人不要总是输注“走路就是锻炼,只有走路才能锻炼”的观念;家属要听取康复专业人员的建议,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患者的康复问题;家属要积极鼓励患者建立强烈的生存欲望与康复愿望;家属很有必要在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的带领下协助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搭建好稳固的“行走框架”,而不是急着去填满“那面墙”!
临床医学给患者的生命以长度,康复医学给患者的生命以宽度,康复医学关注的就是患者各个方面的功能,每一个二医康复人都以提升患者生存能力为已要,会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不同的康复愿望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治疗,望正确的康复理念更深一步植入大家的心中,谨以此文致以诚挚劝戒,不对之处,欢迎同仁指正。
(编辑:高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