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微创技术精准拦截血栓,化解下肢静脉栓塞危机 ——市二医院成功实施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为患者撑起生命保护伞
近日,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科收治了一名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面临肺栓塞高风险的患者——邓阿姨。邓阿姨因长期卧床导致左下肢肿胀,经超声检查发现股静脉及腘静脉存在大量血栓。若不及时干预,血栓可能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发致命性肺栓塞(PE),死亡率高达30%。
面对这一危急情况,介入科团队迅速评估病情,决定实施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术。该技术通过微创介入方式,在肾静脉下方的下腔静脉内植入形似“保护伞”的滤器,有效拦截脱落血栓,预防肺栓塞发生。
全程在介入室完成,仅需局部麻醉,通过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刺置入滤器,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活动。术中通过血管造影精准定位,结合患者血管形态选择可回收滤器,兼顾短期防护与长期安全性。
手术由介入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钟龙领衔,团队通过以下步骤确保成功:
1.术前评估:完善凝血功能、D-二聚体检测及下肢静脉造影,明确血栓范围及血流动力学状态。
2.术中操作:经右侧股静脉穿刺,在X线引导下置入滤器输送鞘,释放滤器至肾静脉下方,确保其展开形态良好,无倾斜或移位。
3.术后管理:联合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动态监测血栓溶解情况,并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
术后复查显示,滤器位置精准,成功拦截了潜在脱落血栓。邓阿姨下肢肿胀显著缓解,未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介入科团队后续将根据血栓溶解情况,在2-4周时间窗内评估滤器取出时机,最大限度降低长期留置风险。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适用于以下人群:
1.存在抗凝禁忌或抗凝治疗失败者;
2.下肢静脉漂浮血栓或血栓负荷较大者;
3.需接受溶栓或取栓手术的高危患者。
“滤器并非一劳永逸,需严格把握适应症并配合综合治疗。”钟龙强调,术后需定期随访,通过超声或CT评估滤器状态及血栓变化,避免滤器移位、下腔静脉阻塞等并发症。
市二医院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已建立多学科协作的VTE风险评估与干预体系:
1.全程化管理:从术前筛查、术中精准操作到术后抗凝随访,形成闭环管理;
2.技术创新:开展机械取栓、导管溶栓等联合疗法,提升复杂病例救治成功率。
此次手术的成功,彰显了介入科在血管疾病领域的综合实力。未来,团队将继续优化诊疗流程,以更微创、更安全的技术为患者筑牢生命防线。
温馨提示:警惕血栓隐匿风险,如有下肢肿胀、疼痛或皮肤温度异常可能是深静脉血栓的早期信号。尤其对于长期卧床、术后或肿瘤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血管超声筛查,早发现、早干预,避免悲剧发生。
(来源:肿瘤中心安宁疗护病房裴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