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生死时速”—“120”与“119”联合上演烈日下的生命接力
8月1日正午,毒辣的太阳像一块烧红的烙铁,将柏油路面烤得滋滋作响,空气里弥漫着灼热的气息。突然,一通急促的120电话划破了这份沉闷,打破了城市的宁静——市区某处路段,一辆三轮车失控撞穿路边护栏,锋利的金属栏杆如利剑般贯穿车身,驾驶员被死死卡在驾驶位,鲜血顺着座椅不断滴落,在滚烫的车厢里晕开刺目的红,生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流逝,危在旦夕。
接到报警后,院前急救小组医生李德才、护士汤鑫、司机江汶翰三人火速出车,救护车鸣着尖锐的警笛穿梭在车流中,争分夺秒地向事故现场赶去。几乎就在他们抵达的同时,常德消防“119”抢险车也呼啸而至,红蓝交替的灯光在烈日下格外刺眼,与救护车的警示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紧张的救援图景。
“让一下,我是医生!”李德才医生拧着沉甸甸的急救箱,三步并作两步冲进事故现场。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驾驶员的小腿被冰冷的不锈钢护栏穿透,创面血肉模糊,鲜血还在不停地往外涌,呈现出危险的活动性出血状态。由于车体严重变形,她整个人呈半悬空状态,身体每一次细微的晃动,都可能导致血管进一步撕裂,后果不堪设想。
“先稳车再切割!”李德才医生迅速评估完伤情,用简洁有力的话语向消防指挥员提出方案,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迟疑。救援团队立刻展开分工合作:汤鑫护士毫不犹豫地跪在滚烫的地面上,不顾膝盖传来的灼痛感,专注地为患者建立上肢静脉通路,快速进行补液扩容,同时密切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嘴里还不停地轻声安慰着:“别怕,我们都在,一定会救你出去的。”温柔的话语像一剂镇定剂,稍稍缓解了患者的恐慌情绪。
消防队员们则迅速行动起来,操作着液压扩张器牢牢顶住变形的三轮车,防止车体在救援过程中发生滑动,造成二次伤害。随着“咔嚓”一声清脆而有力的响声,消防剪切钳精准地剪断了困住患者的金属板。众人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合力将患者抬出,平稳地转移到担架上,快速送上救护车。
车门关上的瞬间,救护车秒变 “移动抢救室”。李德才医生和汤鑫护士默契配合,迅速为患者进行大腿包扎止血,汤鑫护士一边麻利地操作,一边清晰地记录着各项时间节点。与此同时,李德才医生早已拨通电话,通知院内开通创伤中心绿色通道:“准备接收一名严重创伤患者,小腿被护栏贯穿,有活动性出血,CT室、手术室、输血科请全部待命!”
救护车再次鸣笛出发,呼啸着驶向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抵达医院后,验血、心电图、CT 扫描等一系列检验检查有条不紊地进行,医护人员各司其职,动作迅速而精准。早已等候在旁的创伤团队立即接手,患者第一时间就得到了综合性的紧急治疗,为后续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如今,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创伤救治体系已实现了 “上车即入院” 的高效闭环。从救护车出车的那一刻起,患者的信息就同步传输至院内,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实现了无缝衔接。创伤团队全天候待命,骨科、输血科、影像科等多学科提前启动响应机制,形成了强大的救治合力。这种在 “黄金一小时”内的多学科联动模式,显著缩短了严重创伤患者的确定性治疗时间窗,为生命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让更多身处险境的患者获得了重生的希望。
(来源:急诊医学科 汤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