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克星——记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宋海
慢性疼痛的克星
mdash;mdash;记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宋海
(文:病理科 陈银桥)
疼痛是疾病、外伤等引起的一种难受的感觉。人的一生或许都曾经历过。然而,那些由神经性疾病或其他疾病压迫神经所引起的疼痛远比常人感觉的疼痛要厉害的多。上世纪90年代以前,治疗类似的疼痛只能靠全身性药物治疗或局部封闭注射,但疗效不佳。对于那些顽固性疼痛只能借助中枢神经系统麻醉剂镇痛,而这种麻醉剂作用时间短暂且具有强烈的成瘾性。面对呻吟中的病人,医生是爱莫能助、两难齐全。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医生却悄悄地萌生了攻克疼痛的遐想。他,就是现任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宋海。
励志
90年代中期,他就成了二医院麻醉科的一名医生。日复一日的工作,他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更感觉到了医生的责任。他和科室的同仁率先在全市开展了麻醉科的围术期查房,开设了疼痛科门诊,由麻醉科主任王良才和他轮流亲自坐诊。开始人们并不知道这个科的真正意义,更有医院内部员工认为他们是在和其他临床科室“抢”生意。面对各种非议他们全然不顾,只认如何对病人有益。查房和门诊的经历深深地触动了他们原本敏感的神经mdash;mdash;开设疼痛科势在必行!他要立志成为疼痛科的领头雁!疼痛治疗也是一门科学,不能惯用传统的疗法和麻醉方法。那么路在何方?那时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落后,他们只有利用信函、杂志资料、与国内同行联系、索取,在有限的参考资料范围内,他们吸取、提炼、加工、实践、总结、提高,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毕竟这些实践经验还没有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用指南,要想真正成为佼佼者必须外出拜师深造。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觅得了一个进修深造的绝好机会:全国著名疼痛治疗特色医院mdash;mdash;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纳了他的进修申请。2004年4月,他怀着希望,踏进了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的大门,开始了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他如饥似渴的学习、请教,参加医疗实践,忘记休息、忘记节假日,也没有闲暇去欣赏胶东半岛美丽的风光,只有一个愿望:恨不能把所有的理论、技术、技能全部学会吃透。半年时光,一晃而过,他怀揣大红的进修结业证书和梦想,回到了医院。
2007年11月,一个设有专门病房和门诊,有关疼痛检查、治疗设备、设施一应俱全的全新疼痛科开业了。他没有铮铮誓言,只有一句:“既然病人选择了我,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好好善待他们”。他说,医生不是工程师,每天的工作是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容不得我们有半点疏忽和骄傲。
抢占制高点 做出精品和品牌
建科之初,宋海就清楚地知道面对的压力和挑战。既然是一个独立的科室,就必须要有独特之处,决不能步其他科室的后尘,要做出特色、做出品牌!他把立科的重点放在了提高质量上。而质量的提升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做支撑。“把每一台手术都做成精品,让每一个患者都满意”是疼痛科的承诺。
他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疼痛微创技术mdash;mdash;射频靶点热凝术。这项技术的难点就是既要消除靶点病变,又不能伤及神经,也就是利用微创技术在非直视下在神经上做手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患者终身瘫痪。每次手术前,他都反复的揣摩,确认最佳手术途径,保证最佳的手术效果,尽量的避免神经的损伤。每做一台特殊、复杂的手术,都要用数码相机记录手术过程,事后经常拿出来观摩对比,找出不足之处,思考改进方法。2005年以来,用这种技术和方法为千余例腰腿痛患者实施了手术,都取得了成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娄底市建设局某副局长之妻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年,曾在当地及省会长沙多次接受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今年10月16日,他们夫妇慕名前来求治。住院后经过仔细检查,确诊为高位颈椎间盘(颈4-5椎间盘)突出,必须实行手术治疗。在认真分析病情、手术必要性、手术方法和手术风险、征得家属同意后,为她进行了“颈椎间盘后路侧隐窝胶原酶溶盘术”。手术非常顺利,术后恢复很快,痊愈出院。这例手术的成功开创了我市首例“颈椎间盘后路侧隐窝胶原酶溶盘术”先例,填补了我市颈椎间盘微创手术的空白。
西藏人民心中的好医生
2007年4月,他克服个人和家庭困难,在省卫生厅的安排下,受常德市卫生局的派遣,和同行的9名队员组成湖南省第五批援藏医疗队远赴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参加医疗救援。进藏之后,他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困难,以极大地热情努力为广大藏族同胞解除各种病痛,深得藏族同胞的一致好评。医疗队所援助的隆子县属高寒山区,由于受严寒的困扰,颈腰腿痛疾病众多。他借助隆子县人民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平台,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和诊疗技艺,不分昼夜地为藏族同胞去除病魔。
7月,一个腰腿痛老年患者慕名从隆子县日塘镇赶到县医院求治。经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县医院请求湖南援藏医疗队支持。宋海毫不迟疑,马上给病人完善了必要的检查,确定了治疗方案,决定使用疼痛微创技术mdash;mdash;射频靶点热凝术为患者解除痛苦。然而,这种技术在西藏隆子县还是第一次,县医院的设施设备不配套,要手术肯定就有风险;但是不做手术患者又要继续痛苦的煎熬。看着饱受痛苦折磨的病人,他毅然决定要为患者手术。手术前一夜,他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分析病情,研究手术方案,模拟手术步骤,直到自己成竹在胸为止。第二天,手术按计划进行,而且比想象的还要顺利,手术成功了。然而手术后短期内患者的起居很不方便。有一次大便便在了床上,家属又不在旁边。刚好被查房的宋医生看见,二话没说,就亲自上前给病人擦洗干净。病人被感动的热泪盈眶,拉着医生的手说:“你真是比亲人还要亲呀”。
在隆子县的一位援藏干部看到了宋海的事迹后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医生真好,用你们的双手和赤诚的心就能为臧牧民解决实际问题,我代表藏族人民感谢你!”
在西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援藏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临别前,山南地区卫生局、隆子县人民政府和隆子县人民给了医疗队最热情的欢送仪式、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表达了藏族人民的感激之情。
医者仁心 岂能玷污
短短7年时间,宋海用辛勤和汗水,用智慧和仁爱,赢得了病人的信任。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纷至沓来。此时的宋主任更清楚地知道,越是在这个“功成名就”的时候,越要洁身自好。把病人治好了,医者仁心,是我们应该做的。如果以此向病人索拿卡要,收受红包,就会给病人留下心灵永久的痛,就玷污了医务人员的形象,那是绝对不容许的。经过深入了解,你就会发现每一封感谢信、每一面锦旗的后面都蕴藏着一个鲜活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在演绎一个传奇。
2011年2月,被严重颈椎病疼痛折磨了十几年的80岁老人孙光赞,慕名而来住进了疼痛科。在科室医务人员的精心手术和治疗下,老人很快康复,他感激不已,几次试图给医生送个红包,一次次都被婉言谢绝。于是心生一计要给医生送一面锦旗以慰藉自己感激的心灵。锦旗做好了,如何送给医生并能被接受又成了一个难题。一天下午,老人怀抱锦旗,来到宋医生办公室,门被关上,他知道:这是宋医生又在为病人做手术去了。他静静地在门口等着、等着,一直不愿离去。晚上7点多钟手术结束宋医生回到办公室,刚一打开门,老人就钻了进去,不由分说,硬是自己动手把锦旗挂在了墙上。
2011年10月,冷水江市一个体私人老板患颈椎间盘突出多年,通过当地医生的介绍来到我院疼痛科门诊,一进门就塞给医生一个2000元的红包。通过与病人的谈话,宋海也知道这个病人家里比较富裕,但是医生的职业道德告诉他,这个钱一定不能收,于是婉言谢绝了病人的好意。他也知道,病人送红包,无非是想医生在这个病人身上给予更多的关照。红包虽然没有收,但是我们的服务决不能松懈。经过精心准备、精心手术和治疗,患者很快就康复了。出院那天,病人家属再次拿出了两个红包,一个2000元的送给宋医生,一个600元的送给手术助手医生,这是病人及其家属在“论功行赏”呀!医生再三推辞谢绝,病人就是不肯收回。实在没办法,最后不得不请示医院领导,由谭院长出面才退回给了病人。病人临别时只说了一句话:“如今送红包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在你们常德二医院还如此正统、正义,你们给我留下的印象太让我们感动了。”
宋海的故事像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确实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感动着我,也会感动于你。
2011年11月9日
(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