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残人生
不 残 人 生
文明社会之我见系列报道(一)
(文:一点然)
引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类是文明的使者,文明社会需要人们共同创造。弱势群体的精神面貌、生成环境以及社会对该群体的人格尊重、生活关爱又彰显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仁爱之士以及与命运抗争的勇士。
在一个桂花飘香的季节,置身于俗有“天然氧吧”之称的二医新区,晨练的我感受着芬芳与惬意。七点的秋阳冉冉升起,晨风佛面,一个熟悉的身影一路踏歌行进在上班的途中,由远及近,又从近致远。仿佛间,一个故事、一段人生、一种文明在我脑海中闪现。
故事主人公就是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周元甫医师。1986年,意气风发时的他,品尝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滋味。并有幸成为了湖南医科大学的一名娇子。1991年,躇踌满志时的他,机体不经意间被病魔悄悄侵噬,并进行性加重致双下肢肌肉萎缩2级病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二十年的光阴岁月、八十个春秋冬夏、二百四十个月圆月缺、三万个日起日落,残噬的是肢体肌肉和自如行走;催生的是面部年轮和头上白发;沉淀的是自强意志和不屈精神;坚定的是人生责任和事业追求;付出的是艰辛汗水和生活苦楚;感受的是世间真情与人际大爱;换来的是融入文明社会的快乐与幸福。
他,二十年如一日。一边与病魔抗争,克服治疗药物的毒副反应给机体带来的痛楚;一边精研医术,博览群书,关注专业前沿动态,并虚心向老前辈、老专家请教,写下了近二十万字的学习笔记,发表论文10余篇。特别是在肝病治疗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无数患者经其治疗得以康复,广受患者及其亲友好评。
他,八十季始终如一。奉信“责任、追求、快乐”的人生观,默默践行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他是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从内科到儿科、急诊科、医务科、质控办、感染科;从病房到门诊;从“非典”、“甲流”、“手足口”等发热性疾病的防控到“肝炎”、“结核”、“腹泻”等传染性疾病的诊治,都留下了他工作的足迹和身影。每天坚持提前半小时上班已成为他工作的一种习惯。他不仅模范遵守院纪院规,而且常因工作需要加班加点,甚至放弃公休。为克服行动不方便带来的如厕困难,长期采取严格的控制进食和饮水等措施。
他,三万个日起日落广积厚发。冰雪不阻扶伤业,风雨难挡救死情。一心一意为病人望触叩听,尽职尽责替生命保驾护航,就是他对事业的至高追求。借助妻儿的帮助和亲人的搀扶,靠着轮椅的支撑和三轮的滚动,滚出了收获的喜悦!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一面面烫金的锦旗、一本本“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的证书,是病友、是同事、是领导对他勤勉工作的如实评价;《常德日报》一篇题为《残损的青春奋斗的歌》的报道,就是其不残人生的真实写照。
他,饱经240个月圆月缺的岁月洗礼,“站”起来的背后,汇聚的是亲人的照料、同事的帮助、领导的关心、社会的支持。从生活的吃住到上下班的出行;从工作岗位的设置到室内环境的布局;从书记“七一”上门家访到院长定期诊室解难;从摔倒后行人的搀扶到排队购物时的礼让hellip;hellip;他们的每一善言,就像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残障人士的心田;他们的每一善举,都将化作一股力量,激发弱势群体与命运顽强抗争。
沉舟侧旁千帆过,弱士周边关爱多。病残虽是不幸,但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这样的社区院落又是有幸的,残障人士能够象今天这样“站”起来融入社会、安居乐业、快乐生活,彰显的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编辑:庞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