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文苑

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善德文苑>详细内容

走进外科 见证奇迹

发布时间:2011-12-01 信息来源: 【字体:

 走进外科  见证奇迹

(病理科 陈银桥)

         医院外科是我医学生涯起航的港湾,在那里我工作了两年,见证了奇迹。由于外科工作的经历,两年后我离开那里mdash;mdash;赴湘雅医学院病理教研室进修而成为病理科医师。又由于这些经历,我曾经走上了医院的管理工作岗位。然而,无论我到哪里,总有一种情结mdash;mdash;感谢外科。每每提起曾经的外科医师经历,我倍感自豪!1969年医院改制成为综合医院以后,外科的“三驾马车”引领外科发展壮大,在德山、在沅江以南的前河、在汉寿、在安化、在桃源等广大地区闻名遐迩,外科也因此成为医院的重点学科。以后30多年,外科在老一辈专家的培养、带领下新人不断涌现,蜚声海内外。在综合医院建成的初期,就成功地抢救了一例大面积烧伤病人,从此,医院被推上了历史的巅峰。然而,曾几何时,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刷了外科的根基,孔雀东南飞成为潮流,曾经的精英纷纷跳槽。但是,医院这个巢还在,外科依然傲然屹立,也不断引来“凤凰”,外科可谓是人才辈出,从来就没有失去希望!

        走进外科,与外科的同仁一起回顾几十年风雨历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打破大肠癌5年生存率的神话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统计学上,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发病年龄高峰我国为30-50岁,国外报道为50-60岁,近年来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变化(肉类增加,纤维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增加,发病年龄年轻化。大肠癌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然而,在十几年、二十几年前,由于人们健康卫生知识匮乏、医疗诊断手段单一,早期诊断很难在基层实现,病人往往在出现并发症后才来就医,而最好的治疗手段就是手术加化疗。评估治愈率的标准是5年生存率,分化好的癌5年生存率大于75%,分化差的癌5年生存率仅为35%。然而,外科根治大肠癌手术和综合治疗的成功率,打破了5年生存率的极限。2006年12月1日,我的亲戚带来一位50多岁的女性病人,直肠癌在我院明确诊断一年半,因害怕术后肛门改道带来的恐惧心理,四处打听不做手术的方法,然而得到的回答基本一致:必须手术治疗。来到我院后给她作了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肛门改道。整整7年过去,身体状况良好,而且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随访一组经过我们病理科诊断、病历资料完整的病例中,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肠癌只要经过我院外科手术、并按常规后续化疗的病人,基本可以治愈。手术后存活7年、十几年不是梦,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病例。手术后生存期最长的一例已经健康生活了24年,目前身体状况非常好,获得了彻底的痊愈。这就是外科创造的大肠癌治愈率一个又一个的神话,这个神话还在继续传承!

 冲破Whipple手术的禁区

        Whipple手术是胰腺癌的根治术,是指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为Whipple1935年提出,以后经别的外科医师陆续改进,仍通称为Whipple手术,由于胰头部的解剖特点,手术切除范围包括胰头、胰沟部、胃窦、十二指肠全部、空场上段,胆总管下段及局部淋巴结,亦有包括胆囊一并切除者。消化道重建需行空场和胰腺、空场与胆道、空场和胃作吻合。实施这类手术能够检验外科总体实力和医院总体水平,它首先要求诊断准确,掌握手术适应症,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手术风险大、外科医师操作难度大,手术切除的脏器、器官多,重建器官通道难,术后监测、治疗、处置复杂,病人恢复慢,手术并发症多。因此很多医院、很多医师望而生畏,很多病人又要辗转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得不到及时手术和治疗。守旧必然没有出路,创新才能引领跨越。2005年,一例来自桃源山区的胰头癌的病人来到医院求治。是接收迎接挑战还是一推了之,摆在了新上任的外科主任面前。经过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外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医院外科手术的禁区挑战mdash;mdash;开展Whipple手术,挽救病人的生命。手术之前,科主任和他的手术团队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查找资料,反复分析病情,揣摩手术方案,模拟手术过程,分析研究手术中、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及应对措施,以确保手术万无一失和术后平稳恢复。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手术按计划进行,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术后病人恢复顺利,康复出院。

        Whipple手术首例告捷的消息不胫而走,以后短短两年多,胰头癌、Vater壶腹腺癌、胆管下端腺癌等恶性肿瘤患者不期而至,外科均采用Whipple手术都取得了成功。术后随访5-6年,病人都健在。今年11月24日,一位2005年10月在我院行Whipple手术的谭姓胰头癌患者再次来到医院检查,医师发现,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出曾经的病征和经历过特大手术打击的痕迹,病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每当提起这些成功的案例,外科元勋郭老就如数家珍、仿佛历历在目。

不断探索发现取得新突破

        外科医师是一支年轻的团队,现任两位学科带头人40来岁,号称新“两驾马车”,继承外科光荣传统,带领外科不断探索,年年取得新突破。2009年4月,一例男性42岁的患者住进外科。主诉左上腹部胀痛半月。CT:脾脏巨大,考虑占位性病变,这是一例非常罕见的病例。吴军副主任医师接诊后,仔细检查,认真分析,并组织进行了全院大会诊,拟定了详尽的手术治疗方案。手术按期进行,肿瘤顺利切除。切除的肿瘤在我院历史上闻所未闻。标本送病理科检查:脾脏14times;11times;8cm。脾脏膈面、脏面向外突出性生长的肿瘤大大小小8个。脏面脾门处的最大5times;4times;4cm,膈面有3个较大,分别为3times;3times;2cm、2.5times;2.2times;2cm、2times;2times;1.8cm,肿瘤均有蒂与脾脏相连,并在脾脏形成压迹。肿瘤呈灰黄色,切面质细,鱼肉状。病例诊断:脾脏大B细胞型淋巴瘤。该病例资料发布到中国病理学专业网站上,很多资深专家都认为,脾脏原发性淋巴瘤几乎没有。经中国病理学专业网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病理系和湘雅医院病理科会诊,免疫组化:CD20(+++),CD45RO(-),CD79(+++),PAX-5(+),CD5(-),bcl-6(-),Mun(++),KI67(+),CD21(-),CD35(-),CD56(-).诊断:(脾脏)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结合免疫组化检测诊断弥漫大B细胞亚型,非生发中心来源。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是非常罕见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统计学检索,目前报告不超过3例。确诊后,外科又采取了综合的抗肿瘤治疗。目前患者状况良好。

老当益壮  演绎传奇

        今年9月24日下午7点,一阵紧急的电话铃声在郭老家里响起。他知道,一般在这个时候家里是很少有电话的,他下意识地感觉到外科肯定有紧急情况求助。他拿起话筒,电话那头传来了急促的求救声:“一个外伤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老年患者需紧急手术hellip;”,没等对方说完,他丢下饭碗,疾步如飞赶往手术室。此时外科、手术室也已做好了一切术前准备。郭老快速洗手、更衣,“全副武装”上了手术台。打开腹腔,利索地伸手探查脾脏,脾脏中部破裂出血!根据几十年外科工作和手术经验,他一手捏住脾门,阻断脾动静脉血流,防止继续出血。然后在手术助手的配合下,切除破裂的脾脏,清理腹腔,缝合伤口,加上手术室输血和其他综合抢救措施,病人得救了!郭老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原来这天是医院组织中层以上骨干集中在桃源县茶庵铺镇古道茶旅进行全封闭式培训去了,事先医院和科室做好了应急预案:培训期间外科交由郭老把关。郭老今年73岁,老当益壮,不服众望,又一次成功的抢救了病人的生命,演绎了又一个传奇。

(编辑:庞贵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