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通向你我心中的桥
沟通-通向你我心中的桥
(文:病理科 陈银桥)
桥,有很多种,拱桥、索桥、立交桥等各式各样,但无论是哪一种,最主要的用途都是连接彼此的距离。我今天想说的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架起的那座隐形之桥:沟通。
沟通是一座桥,他让我们更加贴近,沟通是润滑剂,他让我们减少摩擦。
我们是医务工作者,特殊的职业也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更加谨慎。一直以来,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医患纠纷。患者权利得不到实现,医生得不到理解,最后患者增加痛苦,医生备受谴责。现在的医院一方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同时也是社会矛盾集中发泄的场所。
那么如何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呢?
首先,要学会说一口漂亮话。学会说话是现代社会文明的要求,是与人交往的名片。作为医生,我们接触的是一个个历经病痛折磨的人,他们尤其需要社会的温暖。很多病人来一次医院不容易,可能需要转几趟车,换几种交通工具,拖着病痛的身躯好不容易来到医院,医生却面无表情,硬邦邦的语言,无疑会让病人更加难受。相反,医务人员一个亲切的称呼,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副关心体贴的表情,都会感动病人。印象最深的事发生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天,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正当我拿着盒饭准备就餐时,来了一名门诊病人,可能是因为有事耽搁了,所以才在这个时候来做检查。她看着我手中的盒饭,不好意思的说:“医生,你下班了啊?”看的出,她心里既想能及时做检查,但又怕影响我吃饭。我放下盒饭对她说:“没有没有,这饭还烫嘴呢,还得放一放再吃。”于是我为她做完检查,她感激的说,谁说现在的医生是魔鬼,好医生还是很多的。看她满意的离去,我在想,我只是做到了我该做的事,其实患者的要求并不高,我们不能只顾提高医疗技术,还要从病人的心理和实际需要出发,换位思考,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而不是从医院或医务人员自身角度出发。
其次,要学会迅速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呻吟中的病人,慌乱中的家属,对突如其来的家庭成员的变故,他们心存焦虑;对从未接触过的医院环境,他们心存惶恐;面对年轻医生的接诊治疗,他们心存疑虑。要让病人、家属相信你、相信医院,你就必须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医生在与病人交流过程中,可以根据病人的口音、职业特点、父母、子女关系等信息,尽可能的发现与自己最接近点,然后与之交流,就会很快地得到病人的信任。
第三,利用查房外的时间,多和病人“聊”,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病人住院期间,医生每日一次查房,护士每日一次护理、三次治疗,这些例行常规,病人及其家属都了如指掌,你做好了,是你应尽的责任;你不去做,是你的失职。久病住院的病人每天只能望着天花板,无赖地茫无边际的思考着自己的病情,情不自愿的数着天花板上的格子,以此消极地打发时光。如果在此时此刻,你轻敲病室的房门,微笑的走进病房、靠近病人,从人性关怀的角度,以医生的视觉和普通人的语气和病人唠唠家常,一起回想病人以往人生中光彩的一页,然后由远及近,深入浅出的、以大众化的口吻涉及到病人病情,谈本病的前因后果和治疗成功的案例,激发病人配合医生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四,学习。这其中包括向师长、同行学习和专业学习。年轻的医生刚刚参加诊疗活动,实践能力欠缺,有时甚至不知如何去接触病人,这时我们就要利用老师带教、科内大查房、专家会诊等各种机会向老师们学习。一是学习老师们说话、问诊、谈话的语言技巧,并留心病人的心理反应;二是学习老师们的诊疗、手术操作技巧;三是尊敬师长和同辈,学会与师长同辈交流,在交流中提高,在交流中成长,在交流中你也会得到师长和同辈的帮助和认可。另一方面就是专业学习,医生之魂就是技术要精、诊断要准、治疗有效。你仲有七嘴八舌、能说会道,却没有精湛的诊疗技术,只能说你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就不可能做好沟通,再好的“沟通”也是于事无补。
沟通不需要华丽的词藻,不需要红包,只要一个眼神,就能传达彼此的真情;只需一个微笑,便可拉近我们的距离。用我的真心换取你的信任,简单的沟通,却拥有不简单的情感...
只要我们愿意,沟通其实简单hellip;
让我们学会沟通,善于沟通,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加快发展,书写二医灿烂的辉煌!
(此文在医院关于开展“聆听点滴感动,畅谈无限沟通”主题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