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文苑

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善德文苑>详细内容

走进二医

发布时间:2009-11-30 信息来源: 【字体:

  我正式到二医院工作已经一个多月了,这短短的几十天时间里,我无时无刻不受到一种精神的感染,让我不得不提起笔,尤其是在医院建院50周年的历史时刻。

  德山是我的家乡,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老码头的繁华,新马路的热闹,孤峰塔的雄伟,乾明寺的钟声,老虎窝的幽静,沅江水的清澈,还有那善卷先生的贤德,无一不在我的睡梦中时时出现。能够重新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我非常感谢生命的缘。

  二医院,以前的疗养院,儿时,父母就曾经带我来这就医,找郭罗老院长看病。颈部后长的一个纤维瘤也是郭院长亲自动的刀。每次到医院来都要走过一条长长的窄窄的石子路,医院大门里有一口很大的水泥砌成的圆形水池,父母说里面有蛇,要当心,让我对水池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那时医院有一栋二层楼的门诊,楼上是木地板,走起路来咚咚响,很好玩。

  如今,当年水池子是早就没了,水池子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我没有求证。但那栋二层楼木地板房还在,默默无闻地继续履行它的使命。住院大楼、医技大楼、办公楼丰满了医院老区的形象。特别是时隔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看到郭罗老院长时,我一眼认出了他,他也一眼认出了我,我怎能不欣喜。身体矍铄的郭老还如当年那样在临床一线忙碌穿梭,严谨敬业,谦逊低调,见人总是笑眯眯的,让我在心底里由衷地钦佩这位72岁的老人,原常德市政协副主席。二医院有他,有许许多多如斯的敬业爱院者,医院的腾飞指日可待。

  更要惊叹命运的是,医院新区所在地的前身就是我父亲担任过党委书记的常德市阀门厂。记忆中的我孩提时常在厂子里玩耍,一栋栋充斥机器轰鸣声的厂房,一颗颗小小的树苗。如今厂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现代化的常德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大楼。当年的办公楼已改造成医院食堂。当年种下的樟树桂花树如今已高大茂密,蔽日遮天。走在绿树成荫的大道,呼吸清凉新鲜富含氧离子的空气,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莫非是上苍特意安排我来这,来到父亲为之工作为之奋斗为之挥洒青春汗水的地方,沿着他的足迹继续为这块美丽的土地书写更亮丽的蓝图?我真的愿意。   

  我10月中旬正式到医院工作时,正是我市甲流防控形势异常严峻的时刻,全国第一波甲流疫情爆发流行。作为全市甲流定点救治医院,我亲眼目睹了医院如何紧急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医院在短短一周内收治的发热病人由10人增加到100余人,随后又增加到180人。一时间,全院紧急行动,院领导班子宏观调控指挥,全院304名职工全体动员,齐心协力,服从安排,积极投身到抗击甲流的战役中,硬是在短短的2天时间里,在保证老区医院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在新区建立起了一家新医院。全院抽调的40余名医护人员,来不及告别亲人就走进了隔离病区,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工作。他们一进去就是连续奋战60天,甚至更长。他们每天都要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服,带着口罩帽子,为病人检查、诊断、治疗。由于人手紧张,每个人几乎都是在工作区域小跑,常常忙得满身是汗。他们中,母亲病重了做女儿的只能在电话里尽一点孝道,孩子的生日做母亲的忙碌到深夜才记起曾经的承诺,痛经的护士们强忍着痛苦坚持工作,还有的,甚至累倒病倒在工作间。当《常德晚报》、《常德民生报》的记者们采访时,她们累得几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当我市第一位危重患儿出院时,我问到患儿父亲想说些什么。他说:“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团队。我只想说医生护士们太辛苦了,希望她们也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为自己,为家庭,也为无数需要他们的病人”。

  我的眼睛湿润了。二医院有着怎样一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队伍啊,又传承着怎样一种精神啊?翻看二医院的历史,这种精神在六十年代作为湖南省总工会职工肝炎疗养院为救治全省职工肝病患者中拥有过;在七十年代作为常德地区德山防治院为保障德山人民健康中表现过;在八十年代末争取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牌子和白手起家修建起一栋2000平方米的医技大楼时展现过;在九十年代中期医院一举成功创建二甲医院时呈现过;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凸显过;在今天抗击甲流中我亲身感受到……

  我明白了,这是一种50年来传承的善德精神。二医院的历史无时无刻不彰显着这种精神的代代传承,每一位为了二医院发展曾经付出或正在付出、曾经贡献或正在贡献的的人们无一不是诠释这种精神的使者……

  二医的这种精神,感染着我,引导着我,激励着我。前一辈人打下的江山将在我们这一代续写,激励我们不断向前、向上,更高、更远!

  走进二医,2009我最大的收获。

                                                                                                     (吴海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