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文苑

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善德文苑>详细内容

我看二医三十年

发布时间:2009-11-20 信息来源: 【字体:

  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建院50周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经历过沧桑,经历过彷徨!如今,徜徉在二医院花园式的院落里,畅想明天,我们欣喜若狂!

  我在医院工作生活了33个春秋,见证了医院各个时期发生的变化。抚今追昔,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改革开放30年来,医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历在目,不由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更激发我对未来医院发展的期盼。

  1977年2月8日,我怀揣湖南医学院医疗系的毕业证书,抱着对即将开始的医疗工作的向往被分配到了常德地区德山防治院(市二医院的前身)。春节后上班了才知道,这个医院与我心目中的医院有天壤之别,住院住房条件极差,设备设施极其简陋:整个医院业务用房只有3栋房子,1栋1000平方米两层楼的住院楼,1栋500平方米两层楼的门诊部,1栋只有100多平方米的平房作化验室和X光室。住院部仅设两个科室:楼上是外产科(包括外科、妇产科、手术室),楼下是内儿科(包括内科、儿科、中医科),共开设病床80张。门诊只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化验室的设备只有1台单目显微镜,X光室只有一台100mA的X光机。职工住房只有3栋平房,其中两栋是干打垒的土坯房,每栋6-9户,每户15平房米左右。其余大部分职工租住在外单位宿舍或医院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内。

  怀揣梦想的我,看到这几乎凄惨的情景,自然是心灰意冷。更令人沮丧的是我学不能致用。当时由“工宣队”领导,把我这当年分配4个大学生中唯一的男生分配到了后勤科搞采购。这种工作持续了2个月后,我又被市委宣传部抽出农村“蹲点”。这年10月,我从“点”上被宣传部秘密接回,据说是中央政策变化。国庆节后,我才如愿分配到外科上班,给了我施展才华、报效人民的机会。

  1978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国家第一次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知识和知识分子开始得到重视,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归队,领导班子要求“四化”,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走上医院各级管理岗位,科学的春天已经来临。80年代初期开始,政府开始重视知识分子待遇,市委宣传部几次到医院调查知识分子待遇情况,我都成为调查对象(我们一家三口住在16平方米的干打垒土坯房里)。1987年开始职称改革,恢复冻结了12年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并且职称评定与待遇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学科学、学技术、攻难关的热情,推动了各项科技、科研工作的开展,并且变成了强大的生产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时至80年代末期,医院的条件、设备、设施状况却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医务人员英雄无用武之地,随着全国“孔雀东南飞”的大潮,我院的医疗精英们也纷纷“跳槽”。怎么办?改善医疗环境是当务之急。

  1989年,领导班子果断决策,白手起家,修建了一栋2000平方米的医技大楼,购进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满足了临床需要,改善了医疗环境,提高了诊断水平。

  1990年开始,卫生部针对全国医院落后的状况,出台了在全国医院分级管理的规划,首次制定了各级各类医院的国家标准,这是卫生部改变全国医院医疗状况的一大壮举。整个创建工作要求在1995年完成。

  1992年10月,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我有幸成为班子一员。新班子上任后,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挑战和责任。当时全国医疗卫生系统都在进行创建国家等级医院工作,此时常德市已有两家医院创建成功。面对我院状况,与国家二级甲等医院的标准相比,简直是望尘莫及。创建的最后截至时间是1995年底,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面对医院的窘况,怎么办?是错失良机、还是奋力冲刺创造条件上?领导班子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卫生部规定的时间创建成功。

  凡考察过我院的省、市卫生系统行政领导都清楚地知道,原常德市二医院要创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实际上就是在二医院原址重建一所现代化医院。

  1993年新年伊始,医院领导班子便把创建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班子——“二甲办”。由我兼任二甲办主任。二甲办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弄懂二甲指标,然后逐条分解到相应的科室,确定具体的达标时间,并负责二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建档。二甲标准有三大部分:首先是急诊科建设达标,其次是基本标准达标,第三是分等标准达标。

  截至93年底,我院根本就没有开设过急诊科,而急诊科的建设标准也相当科学和严格,它要求科室自成体系,临床各科设置齐全,并且完全能够承担与之相应的急救工作任务。它是创建二甲医院的先决条件,急诊科不达标,创建工作一票否决。

  基本标准是创建的基本条件,最主要的是硬件配置,如房屋要求、设备要求、床单元设施要求、基本科室设置要求等。

  分等标准则是技术水平要求,也是衡量一个医院技术水平的硬指标,申报某级别的医院,医疗技术诊断水平必须达到某级别医院规定的标准和要求。为了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更为了德山开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我们全院上下团结一心,决心重建二医院,力争用两年半的时间创建成国家二级甲等医院。院主要领导亲自抓病房楼的项目审批、设计和资金组织。根据最保守的设计和预算,要建成7000平方米的住院大楼,加上配套设施设备投入预算资金高达7000万元。对我院而言,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但顽强、不屈的二医人,凭借10万元的启动资金,靠借、靠贷、靠向职工集资、靠请求政府支持,经过两年半时间的建设,一栋7000平房米的高标准住院大楼拔地而起,并于1995年8月投入使用,从而彻底改变了我院的医疗环境。当年我们请湘雅医院、衡阳医学院专家来院指导创建工作时,他们都盛赞我们的住院大楼在全省同级医院中是一流的。

  与此同时,1994年4月,我们通过改造门诊科室设置和布局,按急诊科的建设标准新组建了急诊科,并于1995年6月通过了省级评审验收,从而使我院急诊救治、院前急救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软件标准我们准备了3年时间,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是“三基”技能培训,要求全院全员参与。员工年龄悬殊,“三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要求人人达标困难重重。我们采取请专家进来教、派人出去学,循序渐进,做到全员达标。

  分等标准是创建二甲医院的核心。有些项目我们以前甚至没有开展过,有些开展了资料不全。我们将这些标准分解到各个科室,采取各个击破,列出完成时间表,组织病源,请进专家帮带,按时按标准完成了病例数量。

  经过全院员工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1995年12月13日省评审委员会组织对我市申报医院进行评审,我院第一个接受评审并以高分通过,获得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殊荣。那一刻,全院职工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丝毫不亚于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上获得金牌。

  回首峥嵘岁月,重建二医梦想实现,二医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以后几年,我们享受着创建的成果,由于各种原因,却没有描绘更新更美的画卷,反而由于债务缠身使医院陷入了困境。

  2001年9月,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由市一院帮带我院。由于政府重视,注入了资金,改善了环境,更新了设备和管理理念,院容院貌彻底改观,院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医院。2003年春夏之交,一场肆掠全球的“非典”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我院成了全市抗击“非典”的定点医院。顷刻间,普通病人全部转移,严阵以待抗击“非典”。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我院功不可没,同时也充分显示了政府非营利性医院紧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巨大优越性。痛定思痛,“非典”之后,国家投巨资在全国修建各类传染病院(区),我院位列其中,2003年底开工建设,2005年竣工。3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传染病区一直未能投入使用。帮带后期由于管理出现真空,工作量徘徊医院又陷入了困境。

  2007年12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重大决策:重新恢复市二医院建制,让我院有充分的自主权,加快发展二医院,并于2008年4月选调精干力量充实医院领导班子。经过短短3个月的运筹帷幄,医院新区于2008年7月28日就盛装开业。2009年初,医院东西两区连接带35亩土地征用, 2009年10月,两区连接道路修通,使东西两区连为一体。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行,从6月13日我院收治首例甲流患者以后,随着甲流的急剧上升,我院成了甲流的救治中心,正在履行着最神圣的使命!

  面向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城市腹地,一院两区,面积广阔,山水园林,错落有序,为医院的扩张、提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有理由相信,智慧的二医人,会伴随着工业新城、城市新区——德山的发展而崛起。

  

                             (陈银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