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之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以退为进
坚守之二
—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以退为进
1979年3月24日,大学毕业两年后我再次走进了我学习生活了四年的大学——湖南医学院。不过这次是受单位的派遣和重托,来病理教研室参加全国病理学诊断学习班的,学习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自从大学毕业后,我如愿以偿的被分配到医院外科上班,在基层医院工作了2年,工作习惯早已习惯了基层医院的节奏:上班事务性的事情多,整天忙忙呼呼,却很少坐下来读书思考。重返大学初来乍到,被大学的学术气氛和氛围震惊了!这里除了事务性的事情外,大部分老师都在做学问、做研究,他们上班很紧张,而且很少迟到早退。晚上各种学术报告、学术讲座精彩纷呈,让你目不暇接,不知所措,在这知识的殿堂里,才觉得自己的渺小、知识的匮乏。伴随着进修、读研、考察、实习学生的人流,我每天也开始穿梭在这其中,吸吮着各种营养。然而,知识之浩瀚,何时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我整理情绪,重新思考:盲无目标的遨游,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仔细观察病理教研室的老师,他们做学问做研究有其独特的模式:研究病理追根索源,工作方法就是看病理标本、看显微镜、看堆积如山的参考书,最后达到诊断准确。那时国内病理参考书不多,而且是素有“南湘雅”之称的知名学府,他们自鸣清高,一般不会屈从于国内其他大学,查阅的参考书一般都是原版英美出版的英文版参考书。我可以跟着他们学病理学基本原理、病理学诊断基本方法,学看片、学诊断,学会阅片积累,但进修结束独立开展工作后如何应对各种复杂的病理诊断啊?我必须从头开始向老师们学习学习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观察,我悟出了其中的真谛:病理诊断其实就是一个病理知识的积累和“看图识字”的过程。知识积累要靠时间、靠阅历,但“看图识字”你得要先“识字”啊!这个“字”就是英语参考书。于是从进修的第三个月开始,我就开始了系统的英语自学。学习的书籍有:大学医学专业统编英语教材、大学非医学专业统编英语教材,英语构词法、医学英语前缀、后缀和词根。通过系统学习,也摸索出了一些英语构词规律,就像汉字,除了单体字之外,大部分汉字都是由偏旁、部首组合而成,英语构词也是如此。进修结业时,基本上可以慢慢“啃”原版英语参考书了。
回院后,在医院领导的重视下,医院病理科迅速建立起来,我也迅速在我院开展了当时医学院病理教研室能够开展的所有病理检查项目。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带回了医学院的那种学风,我利用工作的一切闲暇时间拼命读书,读专业书籍,读英语,读英语原版专业书籍,我曾梦想有朝一日,我也能像我的老师一样,能够在英语原版专业书籍的海洋里徜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等来了湖南医学院主编的国外医学参考杂志社《国外医学》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分册的稿约。《从中枢神经系统分离出与脑肉芽肿有关的人嗜T淋巴细胞Ⅲ型病毒》的译文刊登在1987年第3期;《丘脑肿瘤27例分析》译文刊登在1987年第5期;《大脑半球萎缩、颈动脉发育不全和颅内动脉瘤》译文刊登在1988年第1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国家著名医学译文期刊连续3期刊登一个基层医院病理科医生的英文杂志译文实属罕见。为此,我也验证了自己几年努力的结果,证明了我能行!接下来的岁月里,我自费订阅了原版英文病理学杂志,购买了美国出版的英文原版病理专业参考书:《Principles and pracitic of surgical pathology》(外科病理学原理和方法)。
1987年下半年,国家恢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这一年,卫生主管部门给我院分配了32个中级职称指标。这对于停滞了22年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我院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指标太紧,竞争压力太大。但是那时有一项硬指标是晋升的金标准——外语水平考试!考虑到多年未进行这样的考试,英语考试定的分数实际上也并不高——45分就算过关。我院合乎基本条件的人全部参加考试,就按这个标准,过关的仅20人。无疑这20人成了恢复职称晋升后的第一批幸运儿,医院张榜公布这20人为第一批主治医师,毫无疑问我又是这些幸运儿中的佼佼者——英语考试成绩87分!5年后,我参加副主任医师晋升外语水平考试,满分100分,及格线45分,我的成绩是98分!又一次证明了自我。我体会到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深刻含义。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不甘落后,每天遨游在互联网病理专业的论坛里,与全世界的同仁用不同的语言交流、学习,为病人进行网络会诊,尽最大可能为病人诊断准确,让每一位罹患疾病的患者得到合理治疗,延缓生命——这就是我学习的最终目的。
陈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