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西街
那年的西街
(文 罗懿莎)
打开岁月的匣子,记忆已经模糊,轮廓也不再清晰,我看不清年轮刻画的时间,也摸不清往事描绘的文字,只有依稀的黑白片段。
烟雨朦胧的季节,总会浮现出阳朔的黄粱屋和青石板的西街。我在那里没有故事,却总是忆起西街独特的人文景观和那份闲庭逸致。
那条街没有钢筋水泥的城市喧哗,宛如古朴典雅的江南小镇。明清时期风格的房屋,小青瓦、白粉墙、吊阳台、石板街,古香古色的中国建筑中深深的透出现代气息,充满异域情调。用英文写的广告牌是那各式各样不同风格的酒吧和餐厅。在那里有纯粹的中国菜,也有正宗的意式咖啡;有古老的中国画,也有新鲜出炉的英文报刊;有土制的纸糊吊灯,也有洋人的涂鸦墙壁;有悠扬的古筝旋律,也有迷情的爵士蓝调。西街,她浓浓的乡村氛围中流淌着纯正的小资情调;朴素的民风中包裹着令人惊讶的国际元素。只有一千一百米长的小街上,揉合着中国话、英国话、法国话、意大利语,掺杂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不知是哪个国籍的他们无拘无束,谈笑风生,比肩接踵,款款而来。
徜徉在西街,走走停停、看看街景、买买东西、拍拍照片,随心所欲。夜幕初起,街边的咖啡馆、酒吧木檐下纸糊灯罩里散发出柔和而迷人的光,临街的座位早已被老外坐满了。摄影师也架好了三脚架,在不停地搜寻比画按着快门。我端着个三星的傻瓜机也是想把夜色中古典又浪漫的街景拍下留恋,却无奈于自己有限的摄影技术,冲洗出来的照片全是黑糊糊的星光点点。最遗憾的莫过于那么美的背景下没能留下一张我的身影。不过,不知道当年那位老外的相机里一张关于我的照片他是否还保留着?
那次去阳朔我是和一群驴友同去的,傍晚时分,我独自偷偷溜到了街上,煞有兴致的四处闲逛。突然一个老外跑到我面前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堆,意思是希望给我拍个照,那时的我像个愣头青,也不知道用自己那蹩脚的英文沟通沟通,只是望着他同意给自己拍了张照片,笑笑转身就离开了。我想当时拍下的我一定笑得特傻。
到了夜晚,西街的酒吧是不可不提的。那年头长沙城内的酒吧无一不是热闹非凡、乌烟瘴气的蹦迪场所。阳朔的那间小酒吧让我耳目一新。几个驴友带了两瓶干红邀我一起进了家小小酒吧,什么店名,真就不记得了。只记得木制的两层小阁楼,装潢小巧而精致。主人放着轻音乐,温馨又浪漫,三三两两的人聚在一起轻声交谈着。我们径直上了二楼,只是点了薯片和开心果,喝的竟是自己带去的干红。在别处的酒吧你是无法体会到那间小酒吧带给你的那份轻松、快乐和一份笃定的充实,平静中透着温和,闲适中充满惬意。
2004年的那夜,西街,深深的吸引了我,西街,让阳朔成了我别样的回忆hellip;hellip;hellip;hellip;
(编辑:庞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