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文苑

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善德文苑>详细内容

捧上一本书,看梨花飘落

发布时间:2013-12-12 信息来源:市第二人民医院 【字体:

 在市二医院读书会上的发言

捧上一本书,看梨花飘落

(湖南文理学院  高飞)

2013.9.18

各位朋友:

        来之前看了二医院的网页,对二医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表示敬意。今天来到这里,更有很多感慨。二医院地处德山脚下,枉水之滨,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很荣幸参加这样的活动。也非常乐意和大家分享自己对于读书的体会。

        我是七十年代的人,记得八十年代,中国似乎处于全民饥渴的阅读状态之中。那时新华书店里几乎每天都是人头攒动,新书一本接着一本地出版上架hellip;hellip;”这幅景象今天已不再有,当年如火如荼的读书热潮早已退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原因是多方面的。很明显,90年代以来的人变得更功利,更实用了。上学读书是为了升学,学校的“填鸭式教育”更是毁坏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更向往网络的快餐式、碎片化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传统的书本阅读方式随之被取代了。人心变得浮躁起来,生活压力让人们很难静下心去读一些闲书,去思考这个世界与自己的人生。真正热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人们今天的娱乐,像常德人,年纪大点的大都在牌桌上,年轻点的大都在网上。这是社会的悲哀。

        所以,二医院能举办这样的读书活动,让人振奋。我借此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是为什么要读书。二是怎样读书。

        一、为什么要读书?

        我这里所说的读书,不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的读书,而是基于兴趣,基于人的心灵成长,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

        读书让我们“发现”。

        作家王蒙所说:自己最大的兴趣就是通过读书来发现这个世界,来发现生活、发现自己。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一个人,如果他的天性还没有被这个社会磨灭,他一定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一定是渴望求知的。一个人的精神空间永远也填不满,如果你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你会不断地去读书,从书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读书可以让我们发现这个世界。我们在生活,忙碌于生活,沉浸在生活中而忘了看一下生活世界的“真相”。读书不仅是生活,也是对生活的观照。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永远只能亲历一次,我们不能一次踏入两条河,但这个世界是的确有无数条河存在。世界的景象如此的丰富多彩,不可能由你去一一亲历。在你的生活之外,还可以有另外的生活方式存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发现”另外的生活世界,我们永远不能亲身体验到的世界,甚至来自远古的人的生活体验和当时的世界图景。那个世界说明了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原因。读书丰富了我们的世界与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恢复被遗忘了的人类记忆,让我们发现了这个世界以及生活的无限可能性,让历史在每一个人身上得到传承。

        读书让人发现自我。读书能把我们从现在的生活中“分离”出来,超脱出来。人应该有两面,一面去脚踏实地,一面需要仰望星空。一个人在读书,意味着他在仰望星空,对这个世界与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这是获得完整的自我的需要,也是人类找到前进方向的需要,不至被眼前的功利迷雾所蒙蔽。今天的社会需要更多仰望星空的人。读书让人从对物欲的淹没与他人的包围中、从世界的喧嚣中分离出来,在读书中,似乎一个琐碎的功利的自我消失了,一个更加纯粹的真正的自我开始浮现。

        读书的过程即唤醒自我灵魂的过程。读书是为了成全自己,读书的目的,是激发自己的思考,激发对于人生的感受力。是在读书中发现“我”的存在,让“我”的存在的意义凸显,让“我”的精神生命更加的丰盈。所以读书应该是快乐的,读书本应是快乐的事情。只要没有被沉重的学业负担与读书任务所压倒,孩子是热爱读书的。求知本是人类的本性,读书本是人的生命的内在需要。随着孩子长大,读书的快乐却慢慢消失了,这正是我们教育的问题所在。

        一旦读书成为一的一种内在需要,它就会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读书即成长,读书即生活。读书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如同人们要吃饭,睡觉,要呼吸一样,是一种生活的习惯和常态。是的,读书就是在不断地给灵魂注入新鲜的精神空气,离开了它,似乎精神上的呼吸都会发生困难,而人在读书,就是在呼吸并快乐着。读书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人在读书,就是在过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

        二、怎样读书?

        人生有要学会放下,读书要学会放下功利之心,也要学会忘记。

        老子讲“空”。说我们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能住在房子里,也因为房子有空的部分。如果一个人的心被物质填满了,他对物质也不会有感觉。正如一个吃得很饱的人,对食物不会感兴趣。中国人现在的利益追求越来越多,为了拥有房子而奔波,拥有了房子后又拼命赚钱,希望拥有车子更多。而人拥有更多时,他的生命内涵及注意力反而分散了,最后成了所拥有的东西的奴隶,迷失了自己,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人生得学会做生活中的减法。放下一些外在的功利,才能更好地拥有自己,更好地让自己的存在凸显。

        读书也是如此。读书如果出于功利,读书就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享受,很难从读书中获得乐趣;而且,如果是为功利而读书,读书就成了工具,一旦功利的任务完成,读书也就不需要了。不为外在功利左右的读书才是轻松的、有趣的、轻松的读书才能长久地吸引一个人。

        读书是一种对话与交流。与书本对话,对作者的灵魂共舞。一个人,可以没有现实中的朋友,却不能丢掉书本这个朋友,这个朋友直面你的内心世界,与你的心灵真诚沟通。但这个朋友也是危险的,会时刻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把他的观念印入你的脑中。因而读一本书,并不需要记下书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头脑如果全被书本知识所占领,他对知识不会再有兴趣,不会再去读书了。这种读书也可能是危险的,让你失去自我。读书是为了自我的成长,因而读书不能为书本所俘虏,这意味着读书着要读出书本以外的东西,建立自己的看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读书是一个心灵转向的过程,是开启心智的过程。我上课,第一堂课跟学生强调的就是学会忘记。中国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断地给学生的大脑里面灌输知识,脑子里面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没有了发挥想像力的空间。对于知识接受得太多,感受得太少,知识反而成为一种负担,所以中国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读书读得很辛苦,让本可以成为快乐的一种求知活动变成了我们学生不幸福的根源。读完一本书后,当你忘记了书本的内容,留下的那些心灵的感悟、那些触动、那些震撼,这些可能才是最重要的。这些才是滋养你的灵魂培育你的精神气质的东西。

        读书能让我们放缓脚步,让人静下心来沉入到生命中,发现灵魂深处一些被日常的流水所掩盖和忽视了的宝贵东西。

        现代人的悲哀,莫过于把自己变成上了发条的机器,每天在发条的驱使下疲于奔命,等到不得不停下来的时候,才发现这辈子已经过去了。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充满了焦虑,国家拼命地发展着GDP,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人们在权力与金钱面前充满了焦虑。家长们充满焦虑,害怕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大人把焦虑传递给了孩子,中学生充满焦虑,因为高考,大学生充满焦虑,因为就业压力。这个世界很忙,忙者,心亡也。人太忙,心就没有了。人的心灵总是容易为外在的东西所蒙蔽的。人不仅劳碌着,还为劳碌所左右,不能停下脚步,等待灵魂跟上我们的脚步。

        读书的过程即灵魂回归的过程,是“回家”的过程。离开书本久了,人的精神家园将会荒芜,而对于一个热爱生活与知识的人来说,这时都会有陶渊明的声音在他心底回荡:“田园将芜,胡不归?”

        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我们必须好好体会和享受,要学会享受读书的过程,学会等待灵魂,学会感受发生在其中的幸福。通过读书成全幸福人生。只有那些不被外在的功利所驱使,能够停下来按自己的意志享受精神生活的人,才能获得自由,活得逍遥自在。

        慕容雪村说过这样的话:很多年之后,在座的各位会有各种各样的造化,hellip;hellip;你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觉得自己不够幸福,可是又不知如何改变。我想原因就在于少了这样的“梨花一瞬”,你需要一段悠闲的时间,去品茶,去读书,或者什么都不做,只需要一个黄昏,看梨花如何从身边飘落。

        荷尔德林诗中所写的那句有名的话:“人虽充满劳绩,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不管生活如何艰辛,我们都要有这样一个黄昏,捧着一本书,看着梨花从身边飘落,我想,这样的人生才是丰富而有意义的。 

        谢谢大家。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师范教学部主任、高教研究所所长、高等教育学博士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