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手记】感悟生命
医生手记之八
感悟生命
(病理科 陈银桥)
今年年初,院办张主任在QQ群提出了一个动议:建议医师根据自己从医的经历,对于那些感触的事件写一些手记之类的科普性议事文章,以普通大众耳熟能详的口吻用特殊的病例浅显的阐述揭示深奥的道理,启迪人们的自我保健防御能力,提高全民健康知识。一时间我连篇累牍地写了几篇,把自己几十年从医生涯中感悟至深的事件做了一些回忆,至此似乎没有什么可写了,于是我停下笔。近段时间以来我潜心于自己的病理学诊断专业,无论是个人空间、QQ群、微信群的活动无处不是与自己的专业学习、会诊、研讨有关,因为病理诊断已经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金标准”的座驾,然而这并不是给病理工作者的殊荣,而是巨大的精神和工作压力,容不得你有半点懈怠,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
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感觉到了生命的可贵和脆弱,更感觉到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当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披露当今疾病谱变化时一个抢眼的字眼就是“癌症”,现在几乎到了“谈癌色变”的程度,一张张肿瘤的病理诊断报告书恍若一张张法院的判决书,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医者不能无动于衷,当恶疾来袭的时候,我们要对患者施以最大的关注和精心的诊治。但是我以为,我们更有责任告诉人们要防患于未然。癌症是可防可控的,但一定要早。
每当外去乘车看到一群群老年朋友拎着大包小包或怀揣着几个鸡蛋等小礼品满怀喜悦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总免不了对他们打量思虑一番:他们大多到了花甲、古稀之年,渴望健康长寿成了他们唯一的需求。然而,以嘘寒问暖套近乎的形式骗取老年人信任,打着“专家咨询”的牌子行保健品推销之实,花样百出的营销手段引发了老年人对保健品的狂热追逐,随之而来的是花上万元购买的保健品其实毫无用处。真正的源头是当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后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而这些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又相对的匮乏,政府又没有相应机构去教育诱导,就构成了健康知识的供需不平衡。
最近,医院组织了《我来讲健康》的活动,并通过几次的讲座,据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赞赏医院管理者的睿智与社会担当,持之以恒的坚持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我是从事病理工作的,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更确切的了解,每当签发一份恶性肿瘤的病理报告时心灵都要经历一次颤抖,如果人们对健康知识有所了解,如果远离一些不健康的陋习,如果人到中年定期进行一些健康体检,或许很多疾病不会发生,或许延迟发生,或许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不会留下遗憾。
(编辑:张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