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回眸
五 年 回 眸
(病理科 陈银桥)
提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瞬间,然而对二医人来说,五年是个坎,被一医院“捆绑”“帮带”了7年之后,再获新生。本月是“分家”五年的日子,回顾自立5年来的发展历程,感受颇深,特撰此文以示对这段历史的回忆。
一、启动传染病区,果断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07年12月16日,是个再次令二医人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市政府常务扩大会议作出重大决定:重新恢复市二医院建制,让其有充分的自主权,加快发展二医院。消息传来,人们情不自禁奔走相告,经过几年帮带的历验,二医人已经明白:医院的发展等不来,靠不来,他们最需要的是自信,最应该做的是自强,最大的要求是自立。经历过坎坷,最懂得珍惜,每位员工都在企划着医院美好明天的发展蓝图。
2008年4月1日,二医院最需要的新院长到位履职,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新院长是带着政府的重托、带着二医人的期盼来的。他的到来,首先就明显有别于帮带时期的前几任院长:与一医院没有任何瓜葛,是完全的独立法人,这给二医人吃了一颗定心丸!接着充实了医院领导班子。新班子上任伊始,他们没有传统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也没有假大空的宏伟计划,而是实地走访调研,摸清底子、探索路子。听民意,办实事。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二医人期盼多年、最想做的一件事:尽快启动传染病区!在当时谁都知道,传染病区是国家投资兴建的,竣工3年多来一直未投入使用,也不能使用,一旦再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投巨资建设的传染病区不能使用,地方政府就无法向常德市人民交代!由于竣工后多年未投入使用,新建病房楼、门诊楼斑驳、渗漏、锈迹斑斑,几乎成了危房;室内和外围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根本无法投入使用,谁看了谁都会揪心。他们首先抓住重点,治理外部环境,修建了一条宽阔的、堪比城市街道的医院大道,改变医院的第一印象;同时选择住院部一楼做重点维护。经过短短3个多月的运筹帷幄,新区面貌就焕然一新,住院部一楼也具备了开设科室的条件。2008年7月28日以儿科首批迁入为象征的新区(传染病区)病房楼简约而隆重地开业,开始收治儿科病人!紧接着,2008年8月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违法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曝光,牵动了国人的心。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该事件又作为了一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集中检查治疗。刚刚在新区开业的儿科进入了全市人民的视野,成为了全市“毒奶粉”事件受害儿童诊治中心。儿科医务人员全力以赴,认真甑别,让受影响儿童得到合理治疗,让没有受影响的儿童家长得以放心。“毒奶粉”事件的妥善处置平息了群众的情绪,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增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树立了国家和政府的威信。“毒奶粉”事件刚刚告一段落,一场新的疫情又悄然而至:2008年冬至2009年春,小儿“手足口”病在我市流行!新一届医院领导似乎早已预见到新的挑战:在传染病区一楼开业后,一刻也没有停息,继续维修、改建新区住院楼的其他所有楼层。当新的疫病来袭,医院早已做好了应对的准备:新区又新开放两层病房,全力收治“手足口”病患儿。一时间新区又成了全市“手足口”病诊治中心。此时,医院也加紧了传染病区住院楼其他楼层的维护建设,以适应更大规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来袭的需要。2009年夏季开始的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流行,从6月13日我院收治第一例境外输入性病例到11月份甲型H1N1流感在我市爆发,新区病房全部开放,病人爆满,随着甲流病例的急剧上升,新区又成为了全市抗击甲型H1N1流感救治中心。参与救治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人的医护人员告别家人,离别需要照顾的小孩,全身心投入病房,战斗在抢救第一线,吃住在病房。最紧张的时刻,一线医护人员连续一个月没有回过家,为抢救病人呕心沥血,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战歌。由于病人持续增多,一时间本院医护人员告急,市卫生局从全市其他区县市医院抽调医护人员紧急驰援。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至2009年底,抢救的数百例病人包括十几例危重病人全部治愈或抢救成功,取得了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决定胜利。
从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到小儿“手足口”病再到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流行,二医人不负众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救治任务,给世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得到了全市人民的赞同和认可,为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二医人为忠实地履行最神圣使命创造了佳绩。同时,二医人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杰出表现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二、扩容提质,为医院科学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2009年以前,在医院新区和老区之间有一个隔离带,阻碍着医院的发展。2009年初,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医院新老两区之间隔离带的38亩土地被医院征用。 2009年8月8日,连接新老两区的道路开工建设,年底两区连接道路修通,使东西两区连为一体,极大地方便了当年传染病区几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2010年4月底,新老两区连接道路硬化,新区住院楼、门诊楼维修、装饰工程全部竣工,新区院容院貌焕然一新,具备了正式开业的条件。2010年5月1日,主要医疗区迁往新区,开启了医院发展的新时代。
老病房楼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受建造时资金、思维观念等的限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对医疗需求的提高,老区病房楼已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主要医疗区迁往新区后,医院又开始了对老区病房楼的改造提质工作。
2008年至2009年,医院领导在医疗新区和新老两区连接带用大手笔作大文章,花大力气大打环境牌,以优美的环境吸引人。新区医院大门前的绿化带成了市民休闲的最佳场所。经过连续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现在映入人们眼帘的医院是:面积广阔、道路宽广、山水园林、错落有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新鲜、环境宜人。二医院也成了德山人民休闲、健身、漫步、交友的极佳去处。与其说是医院,不如说是城市公园。漫步在二医院之中,你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你流连忘返。2009年底,医院也因此获得了湖南省建设厅“省级园林式单位”的光荣称号。宽敞、整齐的院容,优美的医疗、居住环境,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瞄准市场,加速发展肿瘤大专科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医院历届领导班子都深刻地认识到,医院要想在当前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有所突破,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mdash;mdash;发展大专科。医院曾经为此组织过专门调研、论证,最后形成了共识mdash;mdash;发展肿瘤专科。医院从“帮带”的羁绊中走出来后,新任班子上任伊始,就把建设肿瘤专科的构想摆放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从老病房楼改造开始,就引进全新的设计理念,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采取人性化的布具设计。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老病房楼改造竣工了。肿瘤中心招商引资工作也传来好消息:医院与合作方签订了建设常德市中心肿瘤医院合作办院协议。
2011年4月28日,没有盛大庆典,没有翻天的锣鼓,有的只是医务人员整齐的仪容和高昂的热情,常德市中心肿瘤医院(肿瘤中心)在医院老区隆重开始试运行了。肿瘤中心全新的肿瘤诊断治疗新理念、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肿瘤治疗陈腐概念。微创穿刺技术获取深部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解决了几十年来深部肿瘤无法获取组织、无法确诊的难题。碘125粒子植入肿瘤,解决了深部肿瘤、手术无法切除的肿瘤、多中心肿瘤的治疗难题,实行肿瘤局部放疗,达到了病人痛苦少、疗效好的效果。介入治疗、热治疗、免疫治疗、射频治疗、冷冻治疗等一大批肿瘤治疗新技术,在不同个体综合应用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2011年11月12日,在试运行了半年之后,肿瘤中心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在全国知名肿瘤专家的热切关怀下,肩负着湘西北地区广大肿瘤患者的希望隆重开业了!从此,常德市中心肿瘤医院(肿瘤中心)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肿瘤中心开业一年多的佳绩人们耳熟能详,各类肿瘤患者慕名而至。2012年3月,一位年仅18岁的河南小伙,患上了膀胱巨大嗜铬细胞瘤,曾在本省省会城市、上海、广州、北京求医,因肿瘤部位特殊、并发严重的高血压,没有一家医院愿意接受为他实施手术治疗,患者家人忧心如焚。经多方打听,最后他从北京转来住进了二医肿瘤中心。经过多科专家的缜密会诊,确定了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案。专家组为该患者实行了肿瘤介入治疗。术后,病人恢复良好,血压下降,顺利出院。
肿瘤微创穿刺活检无所不能。目前穿刺部位已经达到26个,几乎涵盖人体的所有部位,特别是深部器官组织微创穿刺开创了我市微创记录先河,肺部、纵膈穿刺甚至走到了全省的前列。一位肺部中低分化鳞癌患者,来院之前就曾到湘雅二医院、省肿瘤医院检查,因无法确诊回到常德,一次偶然的机会到二院就诊,微创中心利用微创穿刺技术穿刺取得病变组织,病理科利用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为其确诊,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依据。
微创碘125粒子植入,给深部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由于肿瘤防治知识未普及,深部肿瘤检测手段的相对滞后,致使目前很多肿瘤都不能早起发现 ,随着肿瘤治疗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现在均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但是很多深部肿瘤患者又失去了手术最佳时机,或肿瘤位于特殊部位不能施行根治性手术,或由于患者抵抗力低下,不能承受全身的放射或化学药物治疗,碘125粒子植入已经成为了治疗此类病人的最佳选择,也给病人带来了新希望。
肿瘤中心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创造了许多第一,随着新一代直线加速器的投入使用,将会创造更大的奇迹,造福各类肿瘤病人。
四、文化建设大发展 社会声誉大提升
如今走进二医院,看到的是一片兴旺祥和。打开本地报纸、影视和网站,有关二医院的报道不时映入眼帘。参与社交活动,不时能听到人们对二医院的褒奖。于是我有了一种新的感觉:二医院已经赢得了人们的口碑。我深谙医院历史,她曾经有过辉煌,也有过耻辱,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公众场合、在公交车上,你可以有意无意间听到人们对二医院的偏见和非议。这种偏见和非议也影响着二医人,并常把这种偏见和非议带到院内,每到下班后,在医院的角角落落人们三五成群议论着。有人担心,有人愤怒、有人附和、有人喝彩,令我五味杂陈。更有甚者,在外面二医人不敢亮明自己的身份。如何摆脱这种尴尬局面,也是新的决策者们遇到的最大难题。
2009年,医院党委书记调整,新任书记上任,给医院增加了新的活力。上任伊始,恰逢医院建院50周年,以此为契机,医院举办了建院50周年征文比赛等系列院庆活动,同时相继开通医院网站、创立医院院训、确立医院院徽、加强医院信息建设、建立培训通讯员队伍、创办医院院报、新员工系统培训、中层骨干竞聘演讲等系列活动,由此拉开了医院文化建设的帷幕。
2010年9月,医院举办了一期中层以上管理骨干全封闭培训班。学员们聆听了《侵权责任法》、《提升现代医院执行力》、《先进文化引领医院发展》三场精彩演讲。他们中不乏资深管理者、医疗护理专家,还有大批年轻、刚走上管理岗位的新人。在这里,学员不分年龄、不分层级、神情严肃、精神专注,整个演讲现场只有老师的精彩飞扬的演讲。学员们聆听、笔记,课堂俨然成了知识的海洋,每个人都在用心、用脑去享受这知识的盛宴。医院管理理论博大精深!现代化医院要求医院管理者站在医院发展的战略高度,紧跟国际医院发展新趋势,谋划、决策医院发展大计;医院中层骨干执行力得到充分发挥,并与时俱进不断超越;全体员工彻底执行、止于至善。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发挥利用到极致,先进文化就能引领医院可持续发展。在有先进文化引领的医院里,工作就是一种享受。用享受工作的心态去工作,就会有激情、有动力,这种激情和动力就会持续不断,就能够创造出最好的工作业绩。培训,使骨干心情得到了舒缓,理念得到了提升,信心得到了升华。培训,是送给骨干们一道丰盛的精神盛宴。
也许是巧合,同样的季节,同样的时间,2011年9月医院全体中层以上骨干再次相聚在乡间“别墅”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全封闭式培训,也再次享受到了医院决策者的恩赐。同样的培训,给了大家不同的感受与收获:培训的主题接近你也接近我,似乎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情感得到了一次交融。《靠近你温暖我,靠近我温暖你》的开场课一经展现,立刻拉近了学员与授课老师间的距离,随着演讲的深入,学员们的心、气、神在升华。 学习、信仰、思考、习惯、研究、品质、责任、常态、激情、状态,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名词概念,一经整合、搭配,就变成了一个个富于哲理的经典。学习是一种信仰、思考是一种习惯、研究是一种品质、创新是一种精神、责任是一种常态、激情是一种状态,给人以全新的启迪。这些概念在脑海里孕育,指引我们去深层地思维、思考。人生在成年前、事业在成功前,人们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因为现在恐怕没有人不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但是在成年后、工作后、成功后,究竟有多少人再去读书、思考、研究呢?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以多种形式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全国广泛开展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活动,这充分说明,不学习、不读书、不思考、不研究可能成了中国目前的一种不良状况。实际上这种被动型学习的效果收效也是甚微的。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意、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如果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信仰,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从事高风险行业的医务人员,学习、思考、研究、创新、责任、激情尤其显得重要!不学习就会落后,不思考就会盲目、不研究就会守旧、不创新就会倒退、不负责任就会麻烦缠身、没有激情就会冷眼看世界、碌碌无为虚度年华。工作就是责任,责任,就是份内应做的事。本来人在社会中,都有一份自己的事,是应该做的,做事、担责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可是人们往往就忽略,总是要人监督,这就不自然了。病人把生命交给了医生,责任重于泰山已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要变成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激情,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种强烈激动地情感。读懂了的人、深入研究过的人,对它又有了更深入的、全新的理解:激情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真诚、是一种超越、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渴求、是一种基于内心的自由和自律。有激情才具有快乐而欢快的生活!有激情,才会不断地学习;有激情,才会认真地思考;有激情,才会积极地实践;有激情,才会有丰富的精神、深刻的洞见、无悔的执着、伟岸的人生。多么经典、干练的语言和寓意。人的一生,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要求和欲望,但它同时又必须要与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发展相适应,必须受到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为了达到人生的目的,就会不断地释放激情。医院、医生,特殊的行业、特殊的职业,我们要以特殊的要求,满怀激情、恪尽职守、止于至善,去创造卓越。
2012年9月、10月,医院领导再次不惜花重金聘请医院管理的精英,分三批次全封闭轮训全体员工。这在医院发展的历史上是盘古开天第一次。授课老师的精彩讲座深深触动了学员。在《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医院员工》专题,老师对医院员工应该有的八项修炼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医院全员营销》让大家明白医院无处不营销。《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安全管理》使大家对医疗安全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每次轮训三个半天,每个半天4小时,中途没有休息。每位员工认真聆听老师的每一句话,仔细记好每一个要点,积极参与课间的每一个互动。座谈会上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每句话都充满激情与感恩、反思与希望。培训反馈表上一条条评价和建议,分明是一颗颗跳跃的爱院之心。归途中在车箱里的畅所欲言,字字句句都体现了一个团队团结向上,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精神。我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培训,将成为激励员工创造卓越的巨大动力。
为陶冶职工艺术情操、激发创作热情,11月30日我院举办了首届职工诗歌朗诵会mdash;mdash;金秋诗歌会。为提高诗歌朗诵的氛围和效果,特别邀请了常德市朗诵演讲协会艺术指导鲍学成、《年轻时代》杂志执行主编郑桦、常德市诗歌学会会员、桃花源诗集责任主编唐益红、常德市诗歌协会会员、桃花源诗集执行主编谈雅丽做评委。参赛的诗歌作品大多为职工原创。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干部职工的优秀才艺,展现了全院职工健康向上、充满活力、催人奋进的精神风貌。用张院长的话说,现在虽然处在隆冬季节,但是对二医人来说,这是一个收获的金秋时节,丰收的硕果体现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体现在员工开怀的笑声里。
与此同时,医院文化大军mdash;mdash;通讯员队伍在医院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12年,医院又开启了《寻知》读书会,让图书飘起来的读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员工读书寻知的积极性。4月和7月分别举行通讯员和优秀通讯员采风活动。正是由于有了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培训,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求知、创新的激情,有了这种激情,就能创造新的奇迹。正是有了通讯员队伍,就能够把埋藏在群众中的各种奇迹描绘出来,释放出去,让它产生无与伦比的正能量。
《轮椅支撑的人生》描写的是我院残疾医师周元甫的平凡事迹,2011年9月在医院网站发表后,在全省引起了不小的涟漪:常德日报、大众卫生报、常德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平面和影视媒体相继报道,文中的主人公mdash;mdash;周元甫被评为2011年湖南省“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光荣称号。2012年10月30日,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带队,市委宣传部宣传科2个科长全程陪同、由常德市所有媒体记者参与组成的大型采访团,再次深入二医院对周元甫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深度采访,并于11月5日在常德市所有平面媒体、影视、电台、网站报道。市委宣传部集全市所有媒体集体采访二医院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医院、对工作在医疗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都是一个极大地鞭策和鼓舞。同时我也越来越感觉到,二医院的历史正在被睿智的新一代改写,二医院被边缘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也有理由相信,典型的能量将会成几何倍率释放、发光!
《常德日报》2012年8月6日“卫生常德”专栏报道“骨伤患者的救星”mdash;记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张丕胜,报道的是2012年6月20日,我院骨科为一位设计师车祸断臂再植成功的医学案例,被国内许多主流谋体广泛报道的事迹。
《常德日报》2012年8月20日“卫生常德”专栏报道“疼痛疾病的克星”mdash;记市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宋海,报道的是我院疼痛科十几年来为减少各类疼痛病人的痛苦所作出的创举和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坚持不懈的三年,是医院文化建设起步、创新的三年,也是医院创造卓越的三年。文化建设凝聚了人心、提升了人气,锻炼了队伍。通过医院网站、院报等渠道,社会了解了医院,人们看到了医院实实在在的发展和变化。现在打开网站、报纸,不时就能看到发生在我们中间、我们亲手创造却感动着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重大医疗救治成功案例。
文化建设的大发展,提升了广大员工的自信心,带来了医院社会声誉的大提升,也必将带来医院发展的大繁荣。
(编辑:庞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