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帮带那些年
再回首mdash;mdash;帮带那些年
(病理科 陈银桥)
前言: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二医院不平凡的十年,经历过坎坷,也经历过辉煌,再次跌入困境,又再次从困境中走出。本文仅简叙2001年8月27日mdash;mdash;2007年12月16日市一医院“帮带”那段曲折而又刻骨铭心的记忆,以示纪念。
一、背景
1992年10月23日,新一任院长祝帮国走马上任。上任伊始,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医院的达标上等工作。当时,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桃源县人民医院作为试点医院已经通过了国家评审组的验收,获得了国家二级甲等医院的殊荣。卫生部文件规定:在1995年底之前不达标的医院将被淘汰,达标的医院,收费标准、医生待遇都会同步提高。创建达标就成为了全院人员的共识。然而,大家都只知道标准高、难度大,探访试点期已经达标的医院,他们守口如瓶,不愿透露有关达标工作的丁点信息。恰逢此时,医院办公室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11月16日-23日由卫生部医政司在北京举办一期创建国家等级医院培训班的信函。培训内容正是医院所迫切需要了解的,医院领导喜出望外,决定派遣已是副院长的陈银桥前往北京参加培训。培训回来后,原原本本的传达了会议精神,同时带回了卫生部编印的国家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大家如获至宝,在中层以上骨干中进行传达和学习。大家深感标准之高、难度之大,医院创二甲堪比登天还难。领导班子认识到,再难也要创,否则就没有出路。于是马上行动,一是抓紧硬件建设,二是加强软件建设,由此成立了临时机构“二甲办”。
了解二医院的省、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都清楚地知道:二医院创二甲,实际上就是在原址上重建一所医院!病房楼要建设、医技楼要建设、急诊科要建设;要完成相关医疗技术项目,医疗仪器设备要添置等等,都需要钱。钱从何来?首先自身收入入不敷出,其次政府根本就没有投入。睿智的祝帮国院长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多方求助,最后筹到10万元。就靠着这10 万元,一栋耗资700万元、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住院大楼在1992年秋季开工了。
在建设过程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资金问题,随时都有停工的可能。医院采取了一些非常的措施(有些甚至是非法的):委托建筑方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向给医院销售药品的药商借款、赊药、高息向私人借款、拖欠建筑工程款等等。历经三年的磨难,1995年8月新的住院大楼竣工了。8月8日,原病房住院压力最大的骨科率先搬迁,至当年10月全部科室搬迁完毕。同时购置相应的医疗仪器设备和配套设施。1995年12月13日,迎来了国家评审组的检查验收,并一举通过,获得了国家二级甲等医院的殊荣。这一刻,全院职工欢欣鼓舞,欣喜若狂,然而却从此背上了1500多万元沉重的债务。
二、困扰
由于债务缠身,领导班子和全院职工虽然励精图治,然而却仍然摆脱不了困境。更令人遗憾的是从创二甲后的1996年开始,人才大量流失,创二甲期间按照标准各主要临床医技科室配备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骨干纷纷跳槽,加上设备的落后和老化,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1997年3月,原任院长祝帮国又因在医院病房楼建房中受贿被刑事处罚,人心更加浮动:有本事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外流,而非专业技术人员又通过各种途径不但涌入,恶化了医院人才结构比例。长达半年之久院长缺位,淡化了医院管理。1997年9月新任院长到位,由于没有更多的财力支撑,管理也步履维艰。1997年至2001年8月期间医院几乎停止了一切建设,每天都是想尽办法为保“饭碗”而焦急。
三、呼吁
1997年至2001年是医院最为困难的时期。二医院虽然也有进步,也有创新,但是相对于其他兄弟医院的快速发展,二医院实际上是在倒退!
此时期,二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时根新是武陵区连续第二届的人大代表,与驻德山开发区的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交往密切,每每谈及二医院的现状和发展,医院也经常邀请他们到医院调研考察,他们对二医院的发展状况也深感忧虑,并深刻地认识到,二医院是德山开发区内唯一的一家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按照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和常德市打造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发展理念,二医院无论如何不能垮!于是,他们也竭尽全力,在每年的市、区两级人大会议上多次提案,吁请市委市政府关注二医院的发展,为保护德山人民的身体健康出谋划策。
此时期,二医院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市政协副主席、原二医院老院长、外科专家郭罗,在市人大、市政协每年的两会上,也为医院的发展鼓和呼,并多次提案,要求市委、市政府从德山人民利益出发,关心二医院的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市二医院的发展。
四、决策
2001年8月16日,在市政府召开的扩大会议上,市二医院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会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以及市一医院领导经过充分讨论,对二医院的发展达成了共识,并最后形成了一个会议纪要:由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帮带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所谓帮带,即并非合并,两院人、财、物,依然按照原来各自的管理模式运行。2001年8月27日,以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领导、专家为主体的工作组进驻市二医院,一是摸清底子,二是查找症结,三是探讨解决二医院深层次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实地走访、调研,一份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整改方案正式向市政府报告。2001年9月30日,常德市政府正式发文并在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宣布: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帮带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并将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式更名为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德山分院,魏尚典兼任德山分院院长及法人代表,原市二医院院长李基顺任书记。
五、功绩
市一医院帮带的第一任院长任职期间,医院确确实实发生很大的变化,也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
1、治理医院环境,改变了院容院貌
魏尚典来院履职之初,以德山分院名义向市政府借款400万元用作启动资金。这笔资金主要用在了医院的环境治理和院容院貌的改善上。一是院内所有空坪隙地进行绿化、亮化,打造优美环境吸引人。二是对原有医疗建筑用房进行“穿衣戴帽”工程,改变原有建筑破、烂、陈、旧面貌。三是在院内院外树立广告宣传牌,广泛宣传医院。在医院住院部顶层制作的巨幅广告牌耗资27万元;沿319、207国道制作墙体广告宣传栏上千副;在居民楼张贴小广告上万张。经过近一年的打造和改建,医院环境面貌彻底改观,给人耳目一新,令人心旷神怡!一医院帮带二医院的事件也深入人心。然而,在改造的过程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由于受当时主管领导指导思想的主导:把院内本已生长多年、已是绿树成荫的很多非樟树类的乔木统统砍倒,令很多职工痛恨惋惜,直到伐木工人在家属区伐木时,一些老职工站出来坚决反对,这一伐木活动才得以停止。一次市委副书记莫道宏被邀请来院考察,发现了残留在地上很大、很多的树兜时,责问院长:为什么把这么大的树砍掉?院长支支吾吾了几句。他说:一树独秀不是林呀!自此以后,再没有发生伐木事件了。
2、理顺管理体制,重视专家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截止2001年底,医院副高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已经是凤毛麟角,加上医疗检测设备的老化,医院诊疗水平已经令老百姓放心不下,要想重拾信心,必须整合、优化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结构。一是把一医院已经退休的各学科领域的专家聘请到德山分院坐诊、会诊、参加疑难、复杂手术;二是充分利用本院极少的高级别医疗技术专门人才,已退休的返聘上岗;三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待遇,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四是理顺科室管理体系,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提高科主任待遇。五是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绩效分配切实实行多劳多得;六是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实行能者多劳多得。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原有的用人观、价值观、分配观被彻底打破,人的思想得到一次提升,人们也逐渐适应了新的管理程序。
3、减债减负,轻装上阵
新任院长上任伊始,就感觉到要想新的医院有所作为,就必须减负减债。二医院之所以举步维艰,就是由于沉重的债务缠身,市政府又不能给予更多的支持,一医院也不可能为二医院注入资金,但是,现在的分院要的是市政府给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院领导班子详细地研究制定了要求市政府给予的减负减债的政策。二医院的主要债务由几大块组成:一是建行、农行借贷和利息,要求减免利率后分期偿还;二是药商货款,要求减半后分期偿还;三是建筑工程欠款,折半分期偿还;四是个人欠款,不能减,但要分期偿还。这些要求得到了市政府的支持,并以政府会议纪要形式发文传达落实。有了政府的文件支持,接着便开始了与有关机构、药商、建筑商的艰难谈判。经过艰苦的谈判,最后与相关债权人签订了分期还款协议。总减负减债约千万元。
4、购买新院址,为医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002年初,医院职工从原阀门厂职工方面获悉:紧邻医院的原常德市高中压阀门厂破产倒闭,厂址和设备以250万元的价格整体转让给一私人老板。医院几乎是全体职工都强烈建议医院领导找市政府做工作,把这块地买回来。新任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实地查看后一致认为:该地块面积大、紧邻医院、东面临街,是一块难得的医院今后发展的好地方。于是紧急向市政府报告。市政府接受了医院的建议,紧急与私人老板联系、做工作,最后经过艰苦谈判,私人老板以400万元将地块转让给医院,并且将厂房内的原有仪器设备自行转让给第三方。至此,医院获得了这一宝贵地块,为医院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修建传染病区,为医院整体东迁奠定了基础
2003年春夏之交,一场肆掠全球的非典型肺炎爆发,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国成为“非典”的重灾区。一时间人们谈“非”色变,甚至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国计民生。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常德市政府确定德山分院为常德市抗击“非典”定点医院。2002年4月28日,医院奉命将原有普通病人全部转院或出院。2002年5月1日,常德市政府在德山分院举行全市抗击非典型性肺炎誓师动员大会,全院员工进入应对非典的临战状态。5与23日,“非典”紧急状态解除,医院恢复正常医疗业务。“非典”之后,痛定思痛,国家投巨资在全国修建各类传染病院(区),德山分院位列其中,国家投入资金1100万元,市政府配套投入资金300万元在分院新区(原常德市阀门厂)修建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传染病区。2003年底开工建设,2005年竣工。
六、再次陷入困境,在彷徨中迷惘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帮带市二医院,本来也不是市政府和市二医院的真实愿望,市二医院原本是要求完全合并,利用各自的优势,强强合并,打造常德市最赋盛名的医疗体。然而,这个愿望在市一医院人的心中,确实是极不情愿的,他们担心市二医院成为他们的累赘,阻碍他们的发展和福利。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德山分院从孕育开始就决定了她的基因变异,必将生产一个畸形的胎儿;她刚一出生,就决定了她的的命运多舛、不会走的很远。因为,在当时的医疗环境下缺乏一位睿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来预见、统领、规划常德市未来医院大发展的走势。
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分院第一任院长履职期间确实做出了巨大地努力和贡献。从第二任院长开始,情势发生了急剧变化:院长不具独立的法人资格,大小事情一律要经过一医院领导班子讨论通过,更有甚者,在第一任制定的专家到分院坐诊的规矩被原制定者冷漠地终止了。至第三任院长,更加令人寒心,很多职工对他只闻其名不见其人。也许,他们有各自的难处,但是,铁的事实是医院管理倒退、国家投巨资修建的传染病区,至2007年底建成3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传染病区一直未能投入使用。帮带后期由于管理出现真空,医院职工人心惶惶,工作量徘徊,医院又再次陷入了困境。
七、再获新生,渴望铸就辉煌
2007年12月16日,根据两院员工的要求和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通过调研得出的结论,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再次作出重大决策:重新恢复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建制,让二医院有充分的自主权。同时,市委、市政府增加对市二医院的投入,加快发展二医院。市二医院也力争在5mdash;mdash;10年内把医院打造成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湘西北特色肿瘤医院和常德市托老养老中心。2008年4月选调精干力量充实医院领导班子,为二医院真正春天的来临奠定了坚实基础;因为经历过坎坷,二医人激情飞扬、踌躅满志渴望铸就新的辉煌。
(编辑:曾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