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文苑

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善德文苑>详细内容

他让二医人有尊严

发布时间:2013-03-13 信息来源: 【字体:

 他让二医人有尊严

              mdash;mdash;记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张勇

(作者    陈银桥)

        2008年4月1日,历经坎坷的二医院迎来了一位新院长:张勇临危受命,出任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市委组织部在市二院召开的全院干部职工大会上,宣布了这一任命,很多人感到愕然、诧异,有些人甚至明确表示出了对二医前景的进一步担忧,其主要原因是人们企盼的是一位在常德市德高望重的临床医疗专业的“大家”来领头担当重振医院的重任。当企盼与现实相去甚远时,人们就自然失去了希望,只能怀着忐忑的心情来接受这一现实。

        今年4月是张院长履职5年的纪念日子,如今的二医人,当年的忐忑没有了,但却又多了一份担心:张院长会不会在医院呆的久呀?话语间充满了对张院长主持医院全面工作的极大肯定,又生怕失去这位院长。

        回顾医院5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人们深深地充满了对张院长的敬仰之情。

        一、从“米箩”跳进“糠箩”,甘于吃苦敢为人先

        张勇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分配到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工作。由于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几年后就在人才济济的常德市一医院众多精英中独树一帜,成为药剂科主任,一干就是近二十年。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经历过常德市一医院创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工作,在创建期间,为医院药剂科创建达标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平时的工作中,为保障医院药剂供应立下了汗马功劳。进入二十一世纪,他又兼任了党支部书记。在一医院,可以说他是功臣。随着医疗市场的建立,一医院在常德市属称霸一方的医院老大,职工个人收入相当可观,常德市卫生系统其他医院望尘莫及,人们形象地称它是“米箩”。二医院与之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医院负债经营,入不敷出,设备落后,人才流失,病人很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1997年9月,医院也曾在全市公开选拔过院长,曾有一家县级中医院的院长作为二医院院长的拟任人选,市委组织部考察、市委常委研究通过、聘任文件都已签发。临任职前他来医院暗自考察,得知医院现实情况后,即刻打了“退堂鼓”,成为了当时的一大笑谈。2001年9月一医院帮带筹备阶段,也没有人愿意来二院履职。最后首任院长在政府的强力要求下,在满足了很多个人条件后才勉强来到这里,而且是兼职,仍然拥有一医院领导的头衔。凡来二医任职的院长也没有一个是真心诚意、为长期建设二医院做打算的,至2007年12月的6年时间里换了4任“帮带”院长。帮带期间,虽然早期经历过短暂的发展、进步,但最后还是重蹈覆辙、重走老路,举步维艰。

        了解一医院、二医院历史和张勇的人都知道,张院长这是从“米箩”里往“糠箩”里跳。两院对比,福利待遇不计算,仅工资收入一年就要少十万元以上。人们无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但是,从他多年来呕心沥血的工作中看的出来,他对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甘于吃苦敢为人先。

        二、启动传染病区,果断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张院长履职与一医院没有任何瓜葛,是完全的独立法人,这给二医人吃了一颗定心丸!新班子上任伊始,他们没有传统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也没有假大空的宏伟计划,而是实地走访调研,摸清底子、探索路子。听民意,办实事。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二医人期盼多年、最想做的一件事:尽快启动传染病区!在当时谁都知道,传染病区是国家投资兴建的,竣工3年多来一直未投入使用,也不能使用,一旦再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投巨资建设的传染病区不能使用,地方政府就无法向常德市人民交代!由于竣工后多年未投入使用,新建病房楼、门诊楼斑驳、渗漏、锈迹斑斑,几乎成了危房;室内和外围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根本无法投入使用,谁看了谁都会揪心。他首先抓住重点,治理外部环境,修建了一条宽阔的、堪比城市街道的医院大道,改变医院的第一印象;同时选择住院部一楼做重点维护。经过短短3个多月的运筹帷幄,新区面貌就焕然一新,住院部一楼也具备了开设科室的条件。2008年7月28日以儿科首批迁入为象征的新区(传染病区)病房楼简约而隆重地开业,开始收治儿科病人。紧接着,2008年8月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违法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曝光,牵动了国人的心。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该事件又作为了一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集中检查治疗。刚刚在新区开业的儿科进入了全市人民的视野,成为了全市“毒奶粉”事件受害儿童诊治中心。儿科医务人员全力以赴,认真甑别,让受影响儿童得到合理治疗,让没有受影响的儿童家长得以放心。“毒奶粉”事件的妥善处置平息了群众的情绪,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增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树立了国家和政府的威信。“毒奶粉”事件刚刚告一段落,一场新的疫情又悄然而至:2008年冬至2009年春,小儿“手足口”病在我市流行。张院长似乎早已预见到新的挑战:在传染病区一楼开业后,一刻也没有停息,继续指挥、调度、抓紧了维修、改建新区住院楼的其他所有楼层。当新的疫病来袭,医院早已做好了应对的准备:新区又新开放两层病房,全力收治“手足口”病患儿。一时间新区又成了全市“手足口”病诊治中心。此时,医院也加紧了传染病区住院楼其他楼层的维护建设,以适应更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袭的需要。老天爷也似乎在考验张院长,当两大战役刚刚平息,2009年夏季一场更大的疫病突然袭来: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流行。2009年6月13日,一位家住常德市城区的60多岁的女士从美国探亲回来,感觉发热,因为来自美国疫区,她意识到自己感染了流感,于是自己“全副武装”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二医院。经过检查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即刻收住院隔离治疗。从收治第一例境外输入性病例到11月份甲型H1N1流感在我市爆发,医院新区病房全部开放。随着甲流病例的急剧上升,新区又成为了全市抗击甲型H1N1流感救治中心。参与救治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人的医护人员告别家人,离别需要照顾的小孩,全身心投入病房,战斗在抢救第一线,吃住在病房。最紧张的时刻,一线医护人员连续一个月没有回过家,为抢救病人呕心沥血,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战歌。由于病人持续增多,一时间本院医护人员告急,市卫生局从全市其他区县市医院抽调医护人员紧急驰援。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至2009年底,抢救的数百例病人包括十几例危重病人全部治愈或抢救成功,取得了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决定性胜利。

从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到小儿“手足口”病再到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流行,二医人不负众望,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救治任务,给世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得到了全市人民的赞同和认可,为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二医人为忠实地履行最神圣使命创造了佳绩。同时,二医人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杰出表现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这其中最大的功臣人们自然把目光投向了张勇。

        三、加速扩容提质,为科学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迎战接二连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结合医院的现实环境,张院长感觉到:医院虽然占地面积大,但是两块地块没有连接在一起,新老两区开业,增加了运行成本,更重要的是对医院的管理非常不利,两区设备、人员、技术等资源不能共享。在医院新区和老区之间有一个隔离带,阻碍着医院的发展。于是他积极向市政府申请,要求将这个隔离带的土地划拨给医院建设。根据当时疫病多发、爆发的严峻形势和医院实际工作的需要,2009年初,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医院新老两区之间隔离带的38亩土地划拨给医院做建设用地,征地费用和给农民的补偿费用由市政府承担。2009年8月8日,连接新老两区的道路开工建设,年底两区连接道路修通,使东西两区连为一体,极大地方便了当年传染病区几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2010年4月底,新老两区连接道路硬化,新区住院楼、门诊楼维修、装饰工程全部竣工,新区院容院貌焕然一新,具备了正式全面开业的条件。2010年5月1日,主要医疗区迁往临街的医疗新区,开启了医院发展的新时代。

        老病房楼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受建造时资金、思维观念等的限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对医疗需求的提高,老区病房楼已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主要医疗区迁往新区后,张院长又开始考虑对老区病房楼的改造提质工作。

        2008年至2009年,他主导在医疗新区和新老两区连接带用大手笔作大文章,花大力气大打环境牌,以优美的环境吸引人。新区医院大门前的绿化带成了市民休闲的最佳场所。经过连续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新老两区融为一体,老区发新芽、新区展新姿,现在映入人们眼帘的医院是:面积广阔、道路宽广、山水园林、错落有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新鲜、环境宜人。二医院也成了德山人民休闲、健身、漫步、交友的极佳去处。与其说是医院,不如说是城市公园。漫步在二医院之中,人们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你流连忘返。2009年底,医院也因此获得了湖南省建设厅“省级园林式单位”的光荣称号。宽敞、整齐的院容,优美的医疗、居住环境,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瞄准市场动向,加速发展肿瘤大专科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历届领导班子都深刻地认识到,二医院要想在当前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有所突破,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mdash;mdash;发展大专科。一医院帮带时期曾经为此组织过专门调研、论证,最后形成了共识mdash;mdash;发展肿瘤专科。然而,6年过去,依然停留在“纸上谈兵”,谁也没有组织实施的魄力和实践。从“帮带”的羁绊中走出来后,张院长上任,就把建设肿瘤专科的构想摆放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从老病房楼改造开始,就引进全新的设计理念,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采取人性化的布局设计。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老病房楼改造竣工了。肿瘤中心招商引资工作也传来好消息:医院与合作方签订了建设常德市中心肿瘤医院合作办院协议。

        2011年4月28日,没有盛大庆典,没有翻天的锣鼓,有的只是医务人员整齐的仪容和高昂的热情,常德市中心肿瘤医院(肿瘤中心)在医院老区隆重开始试运行了。肿瘤中心全新的肿瘤诊断治疗新理念、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肿瘤治疗陈腐概念。微创穿刺技术获取深部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解决了几十年来深部肿瘤无法获取组织、无法确诊的难题。碘125粒子植入肿瘤,解决了深部肿瘤、手术无法切除的肿瘤、多中心肿瘤的治疗难题,实行肿瘤局部放疗,达到了病人痛苦少、疗效好的效果。介入治疗、热治疗、免疫治疗、射频治疗、冷冻治疗等一大批肿瘤治疗新技术,在不同个体综合应用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2011年11月12日,在试运行了半年之后,肿瘤中心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在全国知名肿瘤专家的热切关怀和协作支持下,肩负着湘西北地区广大肿瘤患者的希望隆重开业了!从此,常德市中心肿瘤医院(肿瘤中心)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肿瘤中心从诞生至今一年多的佳绩人们耳熟能详,各类肿瘤患者慕名而至。2012年3月,一位年仅18岁的河南小伙,患上了膀胱巨大嗜铬细胞瘤,这种肿瘤一般发生在肾上腺,最大并发症就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发生在膀胱者实属罕见。曾在本省省会城市、上海、广州、北京求医,因肿瘤部位特殊、并发严重的高血压,没有一家医院愿意接受为他实施手术治疗,患者家人忧心如焚。经多方打听,最后他从北京转来住进了二医肿瘤中心。经过多科专家的缜密会诊,确定了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案。专家组为该患者实行了肿瘤介入治疗。术后,病人恢复良好,血压下降,顺利出院。

        肿瘤微创穿刺活检无所不能。目前穿刺部位已经达到26个,几乎涵盖人体的所有部位,特别是深部器官组织微创穿刺开创了我市微创记录先河,肺部、纵膈穿刺甚至走到了全省的前列。一位肺部中低分化鳞癌患者,来院之前就曾到湘雅二医院、省肿瘤医院检查,因无法确诊回到常德,一次偶然的机会到二院就诊,微创中心利用微创穿刺技术穿刺取得病变组织,病理科利用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为其确诊,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依据。

        微创碘125粒子植入,给深部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由于肿瘤防治知识未普及,深部肿瘤检测手段的相对滞后,致使目前很多肿瘤都不能早期发现 ,随着肿瘤治疗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现在均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但是很多深部肿瘤患者由于就医时间晚,发现肿瘤时又失去了手术最佳时机,或肿瘤位于特殊部位不能施行根治性手术,或由于患者抵抗力低下,不能承受全身的放射或化学药物治疗,碘125粒子植入已经成为了治疗此类病人的最佳选择,也给病人带来了新希望。

        肿瘤中心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创造了许多第一,随着新一代直线加速器即将投入使用,将会创造更大的奇迹,造福各类肿瘤病人。

        五、 管理出奇招,真抓见实效

        深谙二医院的历史的人都知道,几十年来之所以徘徊不前,最大的缺陷就是管理,最不重视的也是管理,人们最看不起的还是管理。这种思维起源于对上世纪医院家长式管理模式的一种宣泄。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些年凡从二医院“跳槽”走出去的人,无论在哪一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必成“大器”,这就进一步证明管理的重要性。张院长上任后,也许体会到了过中的苦涩,迫使他花大力气研究医院管理之道,针对医院实际情况,他使用了六道奇招。

        奇招之一,中层骨干竞聘争上岗。自我报名、公开演讲、群众测评、群众座谈、综合打分、领导班子集体审批、公示、张榜公布这已是二医最近几年来惯用的选人用人新机制。看似繁杂的过程,却最终能够遴选出群众满意、领导满意、病人满意的各个部门的骨干,大家心服诚服。

        奇招之二,中层骨干任用实行试用期。甭管你是年轻还是年长,只要你符合选人用人条件,只要你有勇气成就事业,只有你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医院就会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但这绝不会一劳永逸,你必须时时警醒自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设定试用期,就是检验你的能赖和水平,庸者下,能者上。

        奇招之三,中层骨干实行末位淘汰制。每年一次的年终考核,多达上百项的考核科目,让庸人自觉压力,让能人倍增勇气,不管你水有多深,关系网有多大,群众的眼睛雪亮,要想得到群众的信任只能洁身自好,身体力行,否则,你就会被淘汰。这样每年都会淘汰1mdash;mdash;2名群众不满意的中层骨干。

        奇招之四,独辟蹊径,争取外援,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中层骨干管理水平。通过德、能、勤、绩、效综合考核,中层骨干走上了科室管理的领导岗位,但却缺乏科室管理的技巧和经验,盲目管理、经验管理显然不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要求,怎么办?张院长迅速做出决策:派所有中层骨干分批到湘雅医院分别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跟班轮训!湘雅医院是全国知名学府的知名教学医院,湘雅医院的水平代表了国家医院管理水平。这一决策得到了湘雅医院各级部门的支持,跟班学习轮训按期进行。先期轮训归来的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也显示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这种效能正在成倍的放大,带动着科室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道路上迈进。

        奇招之五,走与名院联合办院的道路。2011年4月13日,湘雅医院定点指导医院在二医院挂牌,由此揭开了二医院与名院联合办院的序幕。同日,湘雅医院著名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专家莅临二院坐诊,接诊病人,指导医生。使常德的病人足不出常德就能享受到国家最高医学专家的接诊,使二医的医务人员尽在咫尺就能聆听国内顶级专家的教诲。近距离与专家接触,你就能感受到专家的视角和价值。短短一天亲密接触和学习,二医人开阔了视野,扩展了接诊病人思考的领域和途径。以后定期进行这样的活动,日久必将产生巨大的同化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

        奇招之六,与湘雅医院建立网上会诊通道。疑难病例会诊历来是医院管理者的一块心病:把病人转送到长沙会诊,病人及其家属舟车劳顿,一路辛苦,费神费力,而且病人还冒着极大的生命风险。请本市其他医疗机构专家来院会诊,由于某种利益的驱动,会诊达不到真正的目的,要么转走,要么数落你一顿,更有甚者还会激起医患之间的矛盾。智者见智,张院长上任不久,就积极与湘雅医院联系,争取与湘雅医院建立网上会诊通道。2011年初,二医院与湘雅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建立。两年来,凡有疑难病例就迅速与湘雅医院网上会诊中心联系,中心很快组织专家进行网上会诊,中心专家与病人及其家属还可通过视频对话了解病史和相关情况。会诊中心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出会诊结论,指导相关科室采取相关治疗,收到了极佳的效果。二医医生从一次次会诊病例中也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示,势必提升自己的诊治水平和能力。

        张院长是个永远不知道满足的领头雁,他甚至就是自找压力,自找苦吃,为了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他坚持了“五抓”,确保医院常抓常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是抓制度建设 主要是抓核心制度建设,以前有的制度进一步充实,没有的进一步完善,编印成册,然后狠抓落实。其中有两个制度,张院长和他的团队亲自参与已经坚持了5年。

        1、每周一次雷打不动的班子会议或党委会议,讨论医院重大事项,班子成员间互相沟通和通气,策划每一阶段的重要决策。

        2、每周二上午的全院性业务大查房制度。每次一个重点科室,要求院长、分管业务的院长、职能科室主任全程参加。医院的“一把手”常年坚持临床查房,实属罕见。

        二是抓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   医院效益的下滑,人才流失,使高技术人才几乎匮乏,有人形象地说:二医院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这话一点不假,在省会城市的各家医院、在本地的各家医院、有关政府部门都有二医院培养出来的精英。张院长刚上任的头1~2年由于效益问题,往省会医院调走了3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如何摆脱人才困境,张院长提出首先花大力气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这就要求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效益,让职工获益;其次抓现有人员的进修培训、提高,连续5年,医院每年外派进修人员10~20名,每年投入20万元以上;第三,以优惠的待遇引进人才。他深知要引进人才,就必须先筑好“巢”,才能引进“凤”,如果“巢”不好,“凤”进来了还会飞。近三年,由于医院环境的改善,效益逐步提高,要求来院工作的人络绎不绝,新招聘员工起点提高,一律要求全日制5年本科以上学历,从明年开始要求硕士生以上学历。一批高技术人才也看好二医院,近3年医院就引进内科、神经内科、外科专家3名,除在分配方面给予优惠外,还一次性给予安家补助费6万元。

        三是抓医院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在医院是个全新的概念,开始实施时曾经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人们普遍认为,在医院经济本身就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再花钱请教授上课、花钱住宾馆消费,还不如把钱安排职工的福利。张院长和班子一班人顶住压力,力排众议,站在医院长久发展的高度,如期、完满、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期全封闭式的培训,向全体中层以上骨干传输了目前医院管理的最新理念。第一次培训之后,中层骨干的执行力得到明显提高。《先进文化引领医院发展》的精典演讲,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个员工神经,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医院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医院管理的利器,只要坚持就有成效。通过三年的坚持、创新,现在大家都感觉到文化建设在医院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干部职工的主人公意思增强了,执行力提高了,人与人之间和谐了,与病人打交道,病人感到亲切、亲近了。如今走进二医院,看到的是一片兴旺祥和。打开本地报纸、影视和网站,有关二医院的报道不时映入眼帘。参与社交活动,不时能听到人们对二医院的褒奖,二医院已经赢得了人们的口碑。

        四是抓设施完善和设备投入    张院长深知,阻碍医院发展的除了人才因素之外,没有完善的设施不会吸引人,没有先进的设备同样不能吸引人。在这两方面可以说张院长是拼尽了全力、用尽了浑身解数。有人给张院长在院5年用于设施改善和设备投入的资金细细算了一笔账:新区改造维护500万元。修建新老两区连接道路及配套设施300万元,老区病房楼改造(含中心吸氧、中心吸引设备)及新建病人营养食堂700万元,新老两区接送病人电瓶车、DR200万元,全新麻醉机300万元,钬激光、高压氧舱300万元,腹腔镜200万元,核磁共振成像仪1000万元,直线加速器治疗仪1000万元,供应室改造100万元,肿瘤中心CIK(细胞因子活化杀伤肿瘤细胞仪)500万元。由于设施改善、设备增加,特别是肿瘤诊断治疗设备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现在医务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再也没有人抱怨二医院的设备落后了。一大批先进仪器设备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病人诊断准确率显著提高。

        五是抓医院规划建设    张院长一直有两块心病,一是现在由于病源增加,国家投资修建的传染病区不得不改变功能收治普通病人,一旦再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又有可能要把普通病人“赶出去”,势必引起连锁不良反应;二是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老年人的康复养老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帮带”时期就提出、并得到政府认可的修建常德市托老养老中心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他说,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他愧对政府和常德经济开发区乃至全市人民。在他的心里一直规划着:

        一是修建常德市托老养老中心    二医院面积大、环境优美、医疗技术先进、设施设备齐全先进,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重要的是有政府和特殊的政策支撑。该项目已经启动,并在协商酝酿中。

        二是新建综合大楼,包括门急诊大楼和住院大楼  随着医院医疗环境、医疗设施的改善、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声誉的提升,现有2栋住院大楼已经不能适应临床医疗需要。更重要的是新区门诊、急诊、住院大楼是占用传染病专用建筑,必须让其功能回归。该项目已经启动,早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现正在等待国家批复,如果顺利,有望明年开工建设。

        六、正视现实找差距  心存高远谋发展  

        面对医院近几年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变化,与张院长做深入交谈,虽然医院各项工作量指标年均以两位数字的增速增加,业务收入以20%以上的增速递增,职工福利明显改善,社会声誉大幅提升,但却丝毫看不出他有半点懈怠。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与自己比有了一点进步,但是走出去与我们规模相当的兄弟医院比,我们还远远落在人家的后面。门、急诊大楼要建设、住院大楼要建设、传染病区要恢复其本身的功能,托老养老中心要建设,还有很多软件设施要建设,还要创造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政府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常德经济开发区的老百姓等不起呀!这些都要靠我们的双手,我们只有抓紧时间赶超,才不会被时代所唾弃,才不会被后来人所责骂。历史把我推到了这个风尖浪口,我就要对历史负责,在我有限的任期内,把二医院的事情办得更好。

(编辑:庞贵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