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文苑

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善德文苑>详细内容

无影灯下,宝刀未老——记我院外科名医陈维恒

发布时间:2015-06-09 信息来源:市第二人民医院 【字体:

无影灯下,宝刀未老

mdash;mdash;记我院外科名医陈维恒

(病理科  陈银桥)

    2015年4月15日陈维恒在外科上班的消息在老一辈二医人中广为流传,他们喜不自禁,不约而同地奔走相告:陈维恒上班了。简短朴素的话语,表达了经过几十年共事的二医人对他的一种极高的评价。2009年他退休后就被广东一家医院高薪聘请。从他离开医院的那一刻开始,众盼回归,成了人们心中多年来的一种夙愿。

    一个已经退休6年的外科医师有何能耐得到这么多人的首肯?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他身上得到了全新的诠释,熟悉他的人都能如数家珍地列出他曾经创造的外科手术的奇迹:1987年9月,一位年仅30出头、同为医生的同事不幸患上了右半结肠癌,以他为主的手术组为其进行了根治性手术,28年过去,病人还健康地生活着,享受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差异的幸福人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这奇迹绝非偶然。2000年12月,又一位40岁的同事不幸患了直肠癌,而且有了转移。病人找到他说:我虽然得了这种病,哪儿也不去了,谁也不找了,就住在我们自己医院,就找你给我做手术,因为我相信你!手术如期进行,手术台上,手术组医生神情凝重:癌肿已有附近脏器转移,效果难以预料。作为主刀的他却毫不气馁,尽最大可能地切除了原发及转移病灶外,还进行周围淋巴结的清扫术,手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术后,病人也不愿做任何放化疗或辅助治疗,预后令人忧心忡忡。然而,他似乎成竹在胸,对病人的预后表现出了极大的乐观。16年过去了,现在病人也已经退休,安享着退休后的幸福生活。直肠癌且有转移,仅做根治性手术治疗,而不做任何放疗化疗和其他辅助性治疗就能痊愈,这不能不说是外科创造的治愈直肠癌的又一个奇迹。

    1995年医院申报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时,对照国家标准,外科有很多技术项目在当时看来还是一片空白,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肾上腺肿瘤摘除手术这项技术,不但要开展而且每例要提供5份原始病例。创建二甲医院的那几年,医院根本就没有遇到这样的病例,也就没有开展这样的手术。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是他提供了一个自己的笔记本,仔细翻阅,上面写满了他经治过的各种疑难复杂手术病例,原来90年代需要的手术项目,他和他的老师们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已经广泛开展,而且效果非常好。根据他的记录,查找到了原始病历档案,顺利地填补了二甲医院技术项目的空白。

    我是做病理的,病理人都知道,从病理科接收的各种外科手术标本,就可以体验到医院外科系统的整体实力。最近一个月,我们也隐隐地感觉到,外科送检的手术标本总量似乎多了,更显著的是大手术标本多了,仅结肠癌手术标本就有6例,还有膀胱癌等。一位70多岁的病人,肠镜活检后自己去取病理报告,诊断是结肠癌,我们只是委婉地告诉他要尽早手术,他却很爽朗地说,不要紧,这个病可以开刀治疗好,你们医院里就有一个医生是我同乡好友,他的这个病20多年了都没事。一下我明白了:原来他是慕名而来。

    陈维恒自1971年来二医院参加工作后,就一直师从老一辈外科名匠郭罗、刘安国、贾志平三位大师,1976年被医院派遣到南华大学深造,回院后继续从事外科工作。当时外科没有分科,凡是需要手术的病人都是收住外科,而且由于“文革”期间,大学5年停止招生,致使医务人员、特别是外科医师匮乏,能够做住院医师的人非常有限,他就成了三位大师唯一难得的爱徒。通常是24小时值班,手术日夜连台,凭着他的智慧、体力、感悟,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完全能够独当一面、妥善处置各种复杂的外科急腹症手术和各种高难度手术。

    几十年的历练,造就了一位名匠,他的外科手术功底和处理复杂手术的能力远非我所能描述,几次问他,总想他能给我提供些什么,每次都婉言谢绝,淡然一笑。我明白了,这就是一位求实务真医者的胸襟。

(编辑:张梦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