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文苑

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善德文苑>详细内容

“品管圈”知与行——品管知识学习体会

发布时间:2017-10-11 信息来源:市第二人民医院 【字体:

“品管圈”知与行——品管知识学习体会

(罗婷   谢梅芳)

    “从粗放的行政化管理转向运用科学工具的精细化管理”——这是医院品质管理理念的转变,更是必经之路。

3月9号至3月12号,我们花了两天的时间来到武汉参加了一次“品管圈圈长实战学习营”,当然,理论知识收获颇多,但重要的是对“品管圈”这三个字有了更新的理解和思考。

一、医院“品质”由谁来“管理”?

    质量管理中最可怕的是什么?怎样的管理是最有效的?

“管理”是领导的事情,“问题”应该由领导来发现,找出问题的原因后由领导来告诉你怎样做——这是很多人对“管理”二字的定义。所以,管理中最可怕的是自己不能认识到问题,觉得不需要改变现状,因为一线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不够所以管理效果不佳。

然而,这即将成为过去式……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差距,一线员工是亲临者、制造者,更是控制者。所以,问题由谁来发现和解决才是管理模式改变的关键。“品管圈”的推行就是将这种“由上至下”的管理模式改变为“由下至上”的管理,也就是让一线员工进行自我管控。

二、“品管圈”如何在医院推广?

    近年来,“品管圈”映入公众的眼帘,尤其是国内医疗界做得如火如荼。我们医院也从一个“圈”到星星点点的两三个“圈”,却始终没有推上热潮。是员工的积极性不高?还是管理者对“品管圈”的认知度不够?我想两者皆有,且相互作用。

    授课老师陈健宇说,中国台湾的医院品管运行30年,因此医院管理质量居全球前列。他们的经验是将品管圈与职称晋升挂钩,晋升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需要有担任圈长和辅导员的经历,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我们虽不能达到如此程度,起码管理者不能对此管理工具持拒绝态度。其次,组织全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任何专业的训练直接要求各科室推广,那将成为科室和员工的负担,发挥不了品管圈的正面作用。最后,是鼓励与成果推广。一个品管圈的组成与结束,其中承载了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通过数月的磨练,自身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果的推广与分享提升了员工的自我价值与他人认可,但更重要的是“品质管理”有更多人参与。

    三、如何玩转“品管圈”?

首先是建立院级推行组织,强有力的推行组织是关键;另外是持续的学习与培训;最后就是激励机制。

在此次学习之前虽说对“品管圈”并不陌生,但其中确实有很多知识点是匮乏的,比如说怎样选定主题、主题选定后又如何评分、如何制作柏拉图、查检表,什么又是5W1H等等,先前觉得高深莫测的东西竟也弄得清楚明白。我觉得方法可以慢慢学习,品管思维最重要,其中特别是会议的组织准备、发言的引导、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运用等等,是做好质量管理的基本素养。

培训老师说过,想让自己的团队把品管圈做得更好,首先护士长自己可以担任第一期的圈长,在此过程中一边组圈一边学习,每两周召开一次圈会,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讨论圈会内容,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正向的引导和鼓励圈成员的积极发言,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真正原因。然后圈长升任辅导员,优秀的圈员升任圈长。我们知道“文不如表、表不如图”,不论是演讲、报告还是总结,其中图表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他会让人觉得更直观、更清晰明了,尤其是数据上的表达。然而“品管圈”的七大手法曾经是初学者的一座大山,关于图表的制作更是让一票人蒙圈,在课上,老师手把手的教会了如何绘图,何种情况运用什么图表,浅显易懂,一学就会。所以这种方式也将通过医院“品管圈”活动与大家分享,必要时可以请品管专家来医院指导授课。

    我们都知道“品质”是医院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医院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素,更是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咱们医院为什么要创“三甲”?说到底就是提升医院品质。品质的追求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品管圈”这样的管理工具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和认可,必将会在“医院品质管理”的道路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编辑:庞贵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