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体外心肺复苏——ECPR
体外心肺复苏——ECPR
(ICU 邓美芝)
相信大家对心肺复苏术(CPR-Cardio Pulmonary Resusciation)一定很熟悉,尽管随着CPR逐渐规范化及程序化,心脏骤停常规CPR抢救成功患者最终无器官功能损害存活出院率仍然很低,国际报道在13%-18%,且CRR超过时间15分钟仍未复苏成功者成功率更低。体外心肺复苏(ECPR)是指在潜在的、可逆病因能够祛除的前提下,对已使用传统心肺复苏不能恢复自主心律或反复心脏骤停而不能维持自主心律的患者快速实施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提供短暂的循环及氧合支持技术。是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抢救手段,据全球体外生命支持组织统计数据显示,采用ECPR可使小儿抢救成功率提高至41%,成人提高至29%,并近几年在国内逐渐推广应用。
CPR和ECRP比CPR多了一个E,也就是ECMO-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将静脉血由离心泵引出体外,经膜式氧合后再将血液泵入体内动脉系统,从而替代我们心脏泵的功能和肺的氧合功能,也就是俗话说的人工心与人工肺。对于常规CPR超过10分钟仍无法复苏患者,建立ECMO辅助可以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流及氧供,维持患者的生物学生命,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简单的说,平时我们CRP抢救时间超过30分钟仍未恢复自主心律,患者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缺血缺氧已导致严重不可逆损伤,医生可以宣布临床死亡,更谈不上进一步的病因治疗了。但在有ECMO保驾护航下,我们心肺脑等重要脏器有充足的血氧供应,抢救时间就可以远远大于30分钟,我们医师就有足够的时间处理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发病(如急性心梗行PCI或冠脉搭桥术),等原发病解除,患者的自主心律恢复,我们就可以拆除ECMO装置。
很荣幸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修期间,熟悉了ECMO的工作原理、循环建立及术后监护,观摩了ECPR的急救演练。急诊科的快速诊断紧急CRP并与属简洁有效的沟通,心内科介入组、心外ECMO切开置管组及体外生命支持组的密切配合,虽然空气中弥漫着特别紧张的气氛,每一分钟都在和死神赛跑,但每一秒钟各个分组都是那么井然有序,从确诊到ECMO循环建立用时仅仅20分钟左右便快速建立,在ECMO的心肺支持下,各个脏器的供血供氧得到有力保障,心内科介入组紧急冠脉造影,发现冠脉问题后随即PCI或PCI联合冠脉搭桥手术,冠脉疏通恢复血流自主循环稳定后即可拆除ECMO装置。这样就避免了徒手心肺复苏时间过长导致心肺脑等重要脏器不可逆损伤,从而导致即使PCI或手术亦遗留严重损伤甚至连PCI或手术的机会都没有。我院也选派了人员就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学习,相信很快就会应用并造福一方百姓。
当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ECMO也广泛应用于爆发性心肌炎、急性心梗或心脏术后的心源性休克、安装心室辅助、心肺移植前的过渡、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虽然ECMO不是万能的救命神器,但在以上心肺可逆性疾病中确实最后的有力手段,其中爆发性心肌炎目前医疗水平下死亡率高达50%以上,但ECMO的应用可以使得死亡率降低至10%以下。随着ECPR被更多的医院掌握并推广,将成为医生救治危重病患者的有力手段,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编辑:张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