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说“三伏贴”
回说“三伏贴”
(康复科 杜玉蓉)
一年一度的三伏天过去了,对于这个中医理论里讲“阳气最胜”的好时节,“三伏贴”最近几年成了一个很热闹的话题,更为甚者感觉像吃饭那样平常:“三伏天来了,你贴了吗?”
您了解“三伏贴”吗?这事儿还得从祖国医学“天灸疗法”开始说起
天灸
古代又称自灸,它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甚至化脓,有如灸疮,以其能发泡如火燎故名“灸”,这种以天然药物刺激局部使其自然发泡以达到治疗效果的疗法称为天灸,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真可谓源远流长。
天灸治疗机制
祖国医学认为通过药物的刺激和吸收,籍借经络传导,以疏通经脉、行气活血、调节脏腑功能,调整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病防病作用。古代医者认为天灸非得灸至发泡方可有疗效,如《针灸资生经》说:“凡着灸得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而且现代研究证明:药物对皮肤刺激,使局部发赤、灼辣、发泡,起到一种“微面积的化学性、烧伤性刺激作用”,这种作用首先作用于皮肤的神经感受器,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机理,激发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起防治疾病之作用。
天灸常用药物
大蒜、芥子、毛茛、红娘子、苍耳草、天南星、甘遂、菖蒲、半夏、细辛、鱼腥草、威灵仙、草乌、生姜、葱白、元胡、斑蝥等等,甚有言之“凡内服之方,均可外敷”,其中部分药物有毒,一般外用、不宜内服。
天灸功用与适应症
温通经络,祛湿散寒:常用于寒凝血滞、寒湿阻闭经络的各种病证如风寒湿痹、痛经、闭经、寒湿腹痛等
行气活血,通痹止痛: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从而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常用于治疗一般的痛证
平喘止咳、肃肺除痰:具有辛温走窜的发泡药物敷贴穴位后,如火燎,有温通阳气,调和脾胃等功效,常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健脾和胃、降逆止泻:常用于治疗反胃、呕吐等
温阳补虚,收敛固脱:常用于脾肾阳虚诸症
防病保健:灸法用于保健古称“逆灸”,通过药物来刺激“保健穴”如足三里,风门、大椎、命门、肾俞等,以提高免疫功能,常用于各种虚证、神经衰弱等
天灸注意事项
宣传解释:发泡是本疗法的常见现象,要向敷贴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提高信心,互相配合
询问病史如过敏史等,避免药物过敏反应。
药量宜小,时间适宜:因药物有一定的刺激性,敷贴穴位不宜过多,药量宜小,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发泡面积过大而引起不良反应。
水泡处理:水泡出现之后,要注意局部清洁卫生,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也可用消炎膏或龙胆紫涂之;大的水泡应以消毒过的针挑破其底部,流净黄水,涂以龙胆紫;破溃的水泡可用普通消炎软膏涂之,防止感染。
禁用对象:对孕妇以及某些对发泡有恐惧心理者,一般不用发泡疗法
通过以上对天灸疗法的进一步了解,那么三伏贴的概念就浅显易懂啦!
三伏贴:通俗地讲就是在一年当中阳气最胜的三伏天里进行天灸疗法(穴位敷贴疗法),体现了祖国医学“冬病夏治”“春夏养阳”“四季养生”等理论
在贴敷工作中总不难发现某些现象:1、别人贴我也贴,反正不贵也没坏处。2、当医生询问病史时,回答全身都是问题,希望穴位贴得越多越好、时间贴越长越好,而且感觉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好的性价比。3、对贴敷后局部皮肤瘙痒、起泡、赤红等现象较为恐惧。4、对三伏贴疗法的疗效期望值过高,恨不得久病速瘥等等
综上所述,在这里想表达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天灸疗法(穴位贴敷疗法)在平日里也可以进行,三伏贴只是根据时节来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其体现了祖国医学按时间来讲究治疗的诊疗特色
2、三伏贴疗法不是万精油,不能包治百病,祖国医学讲究阴阳寒热虚实,对于实热症型者并不合适,行贴敷治疗时一定要和医师做好沟通、谨遵医嘱,贴敷后有什么局部皮肤情况及时反馈
3、祖国医学讲究辩证论治,三因制宜(因时、因人、因地),所以最好是贴敷时对医师讲清楚症状,以便医师配方选穴,对症治疗
4、三伏贴一般针对的是慢性、虚寒性疾病,所以这一疗法也讲究疗程、讲究平日里对自我疾病的管理与保健意识的增强
5、每一项医疗手段都有各自的特点,三伏贴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带来色素沉着、起泡、赤红甚至瘙痒、红肿等过敏现象,出现上述问题不必惊慌,及时询医问诊,对症处理,假以时日这一现象均会缓解、消失,对于不能接受色素沉着者不要贴敷暴露部位或是不行贴敷治疗,对贴敷药物过敏者亦不要行贴敷治疗。
6、最后希望各位在深奥无边的祖国医学疗法里真正享受其悠久历史的文化魅力,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