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恶化,我们“败”在哪里
医患关系恶化,我们“败”在哪里?
(妇产科 韩春梅)
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我相信看到古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每一个医护人员心中都会有满满的使命感和神圣感,为自己能够踏入医疗这个行业而感到骄傲。
但是这些似乎停留在我们的理想当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传递与时俱进,我们经常性会看到新闻报道,今天伤医,明天围堵医院聚众闹事,这一切将我们从理想中拉回到现实,从入学到毕业再到踏入临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一段恶性伤医事件,所以我不得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也扪心自问过:此为民之过?还是医之过?
记得实习的时候听一个医生讲的一件事,忽然之间悟出点什么。感觉医生把自己摆在商人的位置,患者把自己摆在消费者的位置,这样的不当位,导致了杀医伤医这样的“疫疠大行”。事情经过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天他接诊了一位二十余岁的女性,反复发作的痤疮,望闻问切之后,为她开了处方,大概是丹参槟榔什么散吧?具体我也不太清楚,必定专业不同加上记性不好。接着讲:他开了一剂五天的中药,然后过了一个周,在晚上八点多她来了,要求医生退钱,原因是药吃完她脸上的痤疮不显好。
他(医生)问她(患者)说:你吃了几服药?
她说:一付。
他又问:那病情加重了么?
她回答说:没有加重,我是请假出来找你看病的,可是吃了没有效果就该退钱。
他说:你只吃了一副药,并且我没有给你保证过吃过这副药一定能给你治好啊,我从来不跟任何患者保证治好啊,医生也只是尽力而为,医院又不是保险箱,你进来就保你没事,百分之百治好之类的。
她说:没有效果就该退钱,你在外面买的的东西不好不就是应该退货么?
他说:本来想既然如此,让她把药给退回来,但是想想算了,又快下班了,别人都等着下班呢,于是扔了五十元给她。
他说:回家后感觉很委屈,我没有把自己当成商人,病人却把我当成消费者。我也从来不会向病人保证多久治好,如果病人问我多久治好我一般都说:“不知道,要是我给你说多久或几服药包治好,那你赶紧走,因为我在骗人。”思来想去,只能说,一方面,可能我当时沟通不到位;另一方面就是现在的环境让很多患者觉得医生就是商人,而患者自己就是消费者。消费者普遍的心理就是:我花了钱,你就得达到我花了钱就该达到它的预想效果。当患者认为花了钱就必须治好,无效则拿医生问罪。
从上述案列当中我们分析,假如医生把创收和卖药作为工作的目标的时候,医生和患者本身就走进了一个误区,医疗环境则越来越差,卖药的医生是商人,不卖药的医生也被认为是商人,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被泯灭,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患者应该是特殊的“消费者”,患者和医护之间应该是协作关系,互相尊重、信任,若患者和医护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疾病基本上会得到有效缓解或者治愈;所以医患之间的关系要和谐,一方面是沟通,另一方面是医护和患者把自己放在“当位”。
医院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有生离死别,也有生病的人对新生的然然希望;有新的生命诞生,也有人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生病了,离不开去医院治疗,有的时候会痊愈,有的时候会不幸死去......往往有些患者家属不能接受现实的残酷,加上医护人员因繁忙而未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小事变大以致伤及无辜、丧失生命。
所以说医疗行业是一个胆大心细的职业,若我们时刻关注着患者及家属的言行举止,在他们感觉困惑的时候,我们及时耐心的和他们沟通,做到防患于未然,也许医患关系的恶化会得到有效的改善,既然被誉为“天使”,何不用“沟通”去改变“地狱般的医患关系”。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可以说为病人的治疗鞠躬尽瘁,但到头来却不被认可,问题大部分出在沟通这一环节。医疗行业而今流行这么一句话“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沟通”,我们暂且不讨论这句话的正确与否,但足以证明沟通在医疗当中的重要性,所以重要的事情强调三遍:沟通、沟通、沟通!也许沟通才是改善医患关系恶化的“金钥匙”。
(编辑:张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