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文苑

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善德文苑>详细内容

变迁中的家园

发布时间:2018-10-11 信息来源:市第二人民医院 【字体:

变迁中的家园

(作者   陈银桥)

 

    2017年底“棚改”的春风吹拂了医院,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和协调,棚改工作如期推进。作为过来人,对老家园有着几多的不舍,但也仿佛看到了未来“杏林国际”新家园的靓影向我们走来,即将逝去的家园将永久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里。

    1989年底投入使用的新办公楼,是时任院长郭罗1989年3月上任伊始就协调修建的。该办公楼是在原药剂科两层的基础上加盖两层建立起来的,简陋是它的亮点,然而伴随二医人走过了29个年头,在这里,二医人同心协力创建了国家二甲医院;2016年底,同样是在这里吹响了创建三甲医院的冲锋号。

    医院最早的“豪宅”修建于80年代初期,那时职工基本上都是住在“干打磊”的房子里,更有30多户住在租借的水电八局宿舍。1978年底,组织上安排了一批军转干部进入,他们职级高,但分到医院后没有正式住房,只能缩减3间陈旧破烂的老办公室让他们暂时栖身。地师级转业干部高长恩任医院党总支书记,他上任后提出了要尽力解决职工住房问题。1981年筹措部分资金,因陋就简,在医院原篮球坪北侧空坪上开建住宅楼。1982年竣工,安置了18户入住。      

    医院家属区“老五楼”在老一代二医人脑海中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称呼。上世纪80年代初期,重视科技和科技人才逐渐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医院为了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特别是解决青、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1982年开始为科技人员筹建一栋住房,既要尽可能多的安排住户,又要节约资金。买不起设计图纸,于是托关系从当时的棉纺厂借用一张住房图纸建造了一栋40户、直套间和横套间相间的住房,1984年7月建成入住。          

    1985年4月,专家型院长刘安国上任,在把医院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全员员工业务素质的同时,也着手解决职工住房问题。上任伊始,就动员各种力量筹措资金,要建设40户职工住房。但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只能依托医院地理位置的自然形态,将40户职工宿舍分成三栋建设,其中两栋各10户建在低洼的地块,别称“小炮楼”,另一栋20户建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原医院幼儿园位置,其中一个单元的一半共五户设计为三室一厨一厕的“高档”房,安排抗战时期转业的老干部、地师级干部和高级别医疗专家居住。             

   沉寂了5年之后,随着医院人员的增加,职工住房再次成为职工最关心的问题。1992年祝帮国院长上任,就着手再次研究如何缓解职工住房问题,经过班子成员研究,结合医院当时的实际情况,第一次做出了集资建房的重大决定:选址在原医院的一栋简易平房地基上,建设30户,三个单元,每户61.5平方,每户集资6000元。1993年5月,新房落成入住,不仅暂时缓解了住房难问题,而且采用集资办法,医院花了相对少的钱解决了部分人的住房问题。入住第二年,国家房改政策启动,由集资建房变成了自筹资金建房,产权归职工个人所有,开始是自筹一半资金,职工有半产权,随后又实行全产权,从此建房成了职工自己的事。

    面对日益紧张的住房问题,1994年医院又着手以集资建房的方式筹建一栋住宅楼,建筑面积在原有传统建房面积的基础上有了一些突破,三室两厅一厨一厕,建筑面积达90多平方米。1996年建成入住,当时这栋房子成了医院里的“豪宅”。

    1998年初,医院职工住房问题依然严峻,社会建房也没有放开,住房还在靠医院内部解决。为了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医院职工自发地组织起来,向医院领导提出要求,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全额集资建房的申请,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集资建房项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1998年10月正式开建,历时一年多时间,终于在1999年底建成,2000年4月入住,不仅改善了职工住房条件,也把医院后院脏乱的环境得到了整理,医院面貌也比较的焕然一新。

   2018年8月8日,第一栋被撤除的1987年建成的7栋老宅,在“人去楼空”、停水断电断气、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随著破碎机的轰鸣,顷刻下坠坍塌,漫天尘土飞扬的那一刻,前来围观的原居民不禁黯然泪下:31年赖以生存的家园瞬间化为尘埃灰烬,难免有些惆怅和不舍,然而他们更是对近在咫尺的未来新家园抱着期待与向往。

    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追忆画面背后的每一故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