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三等奖】心安之处是归期
心 安 之 处 是 归 期
(康复科 杜玉蓉)
曾经,有无数个魂牵梦绕的场景——在红砖砌成的楼房里吹着电风扇、穿着花裙子、吃着冰激凌、过着上下班的日子……,这“梦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在很小的时候看见了城里亲戚的俊俏模样;来源于初中同学总是不停地耳边分享她有一个姐姐在卫校就读之后,再也不用回到农村插秧、割谷、拍打吸血蚂蟥,或许这份“魂牵梦绕”就是我人生轨迹上最早的初心吧。
直到有一天,女娃子还真的穿上了白大褂,听老师讲又红又专的职业要求、胆大心细的工作态度、多做少说的入职秘诀,带着憧憬、怀惴希冀,走进了一片家园,战战兢兢开启职业生涯之初心,转瞬间二十年有余。
自从医之伊始,一步一步走来,没有心酸与委屈那是不可能的,但最终都化为一份释然、感动、收获,这一次医院发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名好医生”征文,在接到这个通知开始,我就在想一名好医生是什么样子的?我的初心是什么?是带着怎样的使命面对日复一日的工作?
下面就转抄过去的两篇工作日记来回答自己的问题好了
日记一:宽容是度,忘记是福 2013-6-1 15:47
“杜医生,我要向你道歉”。当时一下子蒙了,好好的跟我道什么歉啊?“你还记得去年你给我做检查时我对你发火的事儿吗?其实你人挺好的,那一次是我态度不好,当时是生病之后莫名的烦躁,回到病房我对医生说你态度恶劣,她们还不相信呢……今天在这里对你说声对不起啊,呵呵,真的对不起,是我态度不好……”。哦,想起来了,就是去年在意见本儿上投诉我的老人,“哈哈,是你啊,你不说我还真没认出来呢,后来我们领导过来调查此事我才知道你投诉我了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没什么关系,我也能理解你当时的心情,不用道歉啦”。这是发生在治疗室里的一件事儿
去年一位老年患者来做检查,做之前我就轻声对他说检查时请不要讲话,不然会产生干扰,但做到中途时他说了几句,我就脱口而出:“不讲话啊”,这时老人的脸色变了,做完之后我让他把报告给医生看,医生会根据各项检查的结果一起考虑他的病情,这个时候老人发火了:“我不懂这些,但是你可以把报告念给我听啊……”,我见他情绪激动就耐心解释了几句后去洗手了,等我转过身来的时候只见老人家怒目横眉,用手指着我说:“你这是什么态度……”,这个时候他老伴一边说他一边把他拉走了……,独留我在治疗室默默消化这份指责。
后来领导过问这事儿,我才知道工作近二十载以来,第一次登上意见本儿不是表扬竟然是投诉,呵呵,说真的当时心里是有些委屈,但是想到他们是身心俱损的患者,自己也问心无愧,所以向领导解释过后也就没放在心上,淡忘了此事。
说真的,今天老人家突如其来的道歉令我挺感动、挺温暖的,工作中常常从这些患病的老人身上感触良多,他们的故事丰富着我的人生,他们的现状让我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不论其中的过程是快乐或是痛苦,对他们,我都怀有一颗感激的心。
这次老人家是为做针灸而来,接诊他的时候没认出是“仇人”,所以没有分外眼红的感觉,反而觉得老人家和譪可亲,他是中风之后下肢感觉麻木,每天面对针刺、皮肤针、拔火鑵等治疗时都是笑呵呵的,还说为了病好再痛也要坚持下去,好在最后没辜负他的期望,病情一天天明显好转了,结束最后一天的治疗时他是笑容可掬、挥手致意的离开。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发生“惹火上身”的事儿,也常常会有许多不和谐的音符缠绕于身,虽然没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但是也真没必要对一些不开心、不快乐的事耿耿于怀,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忘记,因为宽容是度,忘记是福,大度量才会有大福气,正所谓“仁者无忧”!
日记二 在你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2013-11-1 23:27
“张伯(王姨……)从今天开始,你家(某某)就在我们这里开始了康复治疗,有些事要先给您交待一下,需要得到您及家人的配合……”,这样的医患谈话不知道重复过多少回了,也就是在这平凡的开场白中不期而遇许许多多的人,他们宛如一道道风景美好或凄凉,他们就是一个个故事,总是不同程度地烙进我的记忆。
“杜阿姨,今天阳爷爷好开心哦,他对我说了好多故事,说到了练武功,还说他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哈哈……”,刚给一位年近八旬患者做完康复治疗的吉吉小朋友高兴地对我说。“是吗?这可是第一次看到这个爷爷这么兴奋哦……”,来到给阳爷爷安排的治疗室,推开门我便故意问到:“阳爷爷,听说您是练武之人,那我还能练不罗?”“练武要从七八岁的时候练起,那个时候小,容易听大人的话,练武要坚持,你太大了……”“爷爷,你的一生当中有许多的故事可以说给你的子孙们听吧?”“是啊,常对他们讲我们那个年代的事,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去给地主家放牛,直到解放了才回家,还看见了日本鬼子……”
这是一位给我感觉不善谈笑的老爷爷,刚开始的时候一侧肢体完全瘫痪(肌力零级),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站起来走路,手能不能动都无所谓了。面对这样一位高龄患者我们当时还在想家里人是会什么态度呢,照顾他的就一年仅二十岁的小伙子,也没见其他子女来过,但是在后来的交谈中得知老人有一个非常和谐幸福的家,儿媳对他说尽管放心治疗,治到最好的效果为止,因为要忙于工作所以才安排孙子来照顾爷爷,别看那孩子小,但是对爷爷挺有耐心的,每天面对枯燥的陪护生活没有一点怨言,对我们交待的事也完成得很好,小小年纪就把爷爷照顾得挺好的。
十几天来爷爷都非常配合我们的治疗,面对针灸治疗时他从未叫喊过,做康复治疗时也很用功,硬是发力不出了的时候就说“就只这么多力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人家能坐稳并在床上可主动屈伸膝关节,手有了轻微的运动功能,几天前开始了站立训练,现在扶着东西基本上可站稳了,虽然离他的康复愿望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但是看到老人家的进步我们都为他高兴,尤其是今天他让我们再一次认识了一位充满故事、非常明理、非常幽默、非常坚强的老爷爷。
还有一位患者来自县里,年纪轻轻就中风了,当时只住院二十来天就出院了,回到家里也没能系统康复治疗,近半年过去了,第一天接诊他的时候是坐在轮椅上,手用一个吊带系着,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因为手要抖所以系上,下肢功能很不好而且也抖得厉害,给他做康复治疗时那个抖动的力量可以带动我们一起抖,做过治疗后到第二天我那个肩膀都还痛。刚开始治疗的几天问他:“今天早上吃了什么啊?”他竟然回答“水煮米,咕噜咕噜、皮子包肉之类的”,有时候还造些词根本无法听懂。患者还有感觉障碍,针刺时问他扎在哪儿,他常常回答“就是这里、不晓得是哪里……”,面对这样一个多功能严重障碍的年轻患者,其实内心是很纠结与难过,无法去想象一个中坚力量倒下的家是个什么样子,他给那个家带来的又会是什么样的未来。而我们能为他带来的最好疗效是什么,这更是我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清晰记得通过治疗后的某一天,他第一次对我们露出了开心地笑并说“我能做……了”,那个时候他给我的感觉是其实患者开心的理由真的好简单好简单,在每一个工作日里我非常感谢患者这样的笑容,他们让人感动也让人开心。但是我也清楚地知道离他天天都可以开心一笑,天天都可以面对父母妻儿说“我可以做这,可以做那”这个目标还有多遥远、多遥远……。
陪伴他治疗的也是一个刚二十出头的孩子,这本是一个还在父母面前撒娇任性的年龄,可他却有着与他年龄不相符的一双粗糙手,承受着父亲心烦之时发出的怒吼,有的时候为了让父亲安心治病,只能用泪水来告诉父亲他的心意与决心。
就是许多这样形形色色的患者伴随我职业生涯的成长,他们不仅仅只是我的患者,更是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让我从他们的人生故事中读懂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放下、懂得宽容、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和给予。
在患者的康复路上,我能为他们做的都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家庭、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他们会选择回到家里自行锻炼或是等待康复,有时候有人给我传来不同的信息:“杜医生,某某患者现在在家里好多了,某某患者现在大不如在医院的时候了……”,每每这个时候都会为他们的现状或喜或忧。
身为一名康复医生,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不是你亲手为多少患者做过治疗,而是要让更多的人提高康复意识、了解康复治疗、掌握正确的康复方法、遵循循序渐进的康复原则,要在患者及其家属的心里种下一颗康复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日记很啰哩叭嗦,故事也很是琐碎,但这就是一名普通医生的工作日常。
翻开过去的岁月,抚摸逝去的经年,回想幼年的故事,查阅以往的心路,想如是定义征文主题:
为医——莫问途中啥滋味,为医——换位思索以渡人,为医——包容之心待患者,为医——温暖之心恒有存,为医——不论顺境逆境、不论风雨日丽,不忘初心,为医——心安之处是归期!
(编辑:常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