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临床一线妈妈和她们孩子们的故事
那些临床一线妈妈和她们孩子们的故事
(感染三病区 史习蒙)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是我们孩提时的摇篮曲,更是很多妈妈和孩子之间爱意的无限流淌,它寄托了多少孩子对妈妈的思念,更承载着无数妈妈对孩子的牵挂。
到今天为止,我们感染三科已经成立八天了。护士长张连也有八天未见到她的两个宝贝女儿了。护士长今年新得了一个可爱的“二宝”女儿,还不足一岁。从感染三科腊月二十九成立以来,她就一直呆在科室,她说:“昨天和我大女儿接视频,她告诉我妹妹嘴里一直不停的喊着妈妈,我不忍心再听下去,就把视频关了。”由于工作繁忙,她的两个女儿都不是自己带在身边的,尤其是还不到一岁的小女儿,只能每逢周末去大姑子家看看、陪陪她。她说:“其实有哪一个妈妈愿意错过孩子的成长,但是我们干了这行,没有办法,必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我不忍心看他的眼神,那眼神我多看一秒都会在他面前崩溃”这是感染三科黄慧老师和我的一段对话,我虽然没有孩子,但是听得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黄慧也是和护士长一样,今年新得了一个“二宝”儿子。不足一岁的小儿子看到妈妈下班回家,依然像往常一样往妈妈怀里扑,可是妈妈这次却没有开心的抱起他,而是独自往房间里冲去,以最快的速度关上了房门,门外传来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声说要妈妈!黄慧说:“儿子,哭吧,再哭妈妈也不能抱你,我害怕自己身上有病菌传染给你”。
“妈妈,为什么你每天都不回家,我好想你呀,我是不是生病了,成为了你的病人,就可以每天见到你了……”,这是感染三科叶汪菊她五岁的儿子在视频时和她说的,儿子已经九天没见到妈妈了,多么天真又让人泪奔的一句话。儿子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妈妈能回来陪他吃饭睡觉,可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迅速扩散,本来是一名儿科护士的叶汪菊主动请缨支援感染三科,她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并且我的工作经验是科室除了护士长和刘虹老师以外最丰富的,我理应承担这份责任”。就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足以让我们为这位年轻妈妈竖起大拇指。
“我的老婆就是心比较大,她其实心里可想儿子了,儿子说她想妈妈陪他睡觉”感染三科护士严黎的老公对我说。严黎和老公蔡英波都是我们医院的员工,老公是神经外科医生,由于“新冠”爆发,也是连续工作了72小时没有回家。而作为医学老年科护士的严黎是我们感染三科开科以后的第一批支援护士。当腊月29接到要到新型冠状病毒最前线去上班的时候,她其实是害怕的,她说她就怕孩子晚上醒来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他会哭……因为只要不值夜班的日子,她都是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每晚必须陪在孩子身边的。严黎说:“没事,再多几天他就习惯了,呵呵呵”我知道她是在自己安慰自己,孩子怎么可能习惯没有妈妈在身边的日子。
“我只希望阴霾早日散去,我想出去陪我儿子过一个月以后的周岁生日”93年的年轻妈妈杨传琪这样和我说。“我的儿子好可爱呢,我都几天没有抱他亲他了……”虽然隔着手机,我也能感受到琪琪眉宇间提到儿子的喜悦感。
腊月29开科的时候,科室人员都已经回乡下过年,护士长一时间喊不到人手,这时候科室护士段雅主动请缨要求上班。由于连续工作了24小时,身体高度透支。回到家时,她却自己发起了高烧。她的孩子已经四岁了,是个可爱的小姑娘,早上醒来,看到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病恹恹的妈妈:“妈妈,你怎么了,你是不是生病了,我给你倒点热水喝吧,你要加油哟”!
“孩子的笑容就是我工作压力的最好解压剂”胡紫薇说。
“我不敢给孩子发视频,怕我会忍不住在他面前哭起来,如果太想他了,我就看他以前的视频和照片来缓解思念……”。或许孩子还太小,他并不懂得身边突然没有了妈妈的缺失感,但是妈妈们总是不敢给孩子发视频,只能偷偷的看孩子之前的视频来了却对孩子的思念。我们科室的熊莎是这样、邓晶是这样、孙莲凤和龚婷也是这样,我相信还有很多临床一线的妈妈都是这样。
老话这样说“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天底下有哪个妈妈能割舍下自己的孩子,只不过是由于很多原因,我们不能总是陪在他们的身边。我们不想错过他们的第一声“妈妈”,不想错过他们的第一次爬行,不想错过他们的每一次成长……。
加油,我们临床一线的妈妈们,你们心中满怀着牵挂,身上背负着责任,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你们是最棒的!你们就是孩子心目中永远的榜样!
宝贝加油,你们就是妈妈最大的信念支撑;妈妈加油,你们就是孩子心中最美的白衣战士!
(编辑: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