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文苑

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善德文苑>详细内容

“疫”行人丨叶汪菊:风雨中的铿锵玫瑰

发布时间:2020-03-08 信息来源:市第二人民医院 【字体:

“疫”行人丨叶汪菊:风雨中的铿锵玫瑰

(院办 苏茵洁)


    叶汪菊,共产党员,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儿科护士。在近十年的儿科护理工作中,叶汪菊始终怀着一腔热血,将自己投入到自己深爱的护理工作中。

因为被需要,所以踏上征途

    2020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市新冠肺炎定点集中收治医院,其中就收治有疑似感染的患儿,因在感染病区内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及双层手套,大大增加了穿刺难度,急需有经验的儿科护士。正在儿科病房值班的叶汪菊知道此事,主动报名前往感染病区为患儿进行穿刺。之后为了更好的护理患儿,她又向儿科护士长申请去支援感染病区。

    面对未知的病毒和不熟悉的隔离病房,她有过害怕,也有过迟疑,但当她进入感染病区后看到患儿满眼泪水及无助的哭叫声,她毅然决定留在他们的身边,用轻柔的安抚、耐心的沟通、多年的儿科护理经验去陪伴他们。叶汪菊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儿科护理骨干,我义不容辞,里面的小朋友也需要我”。就这样,踏上了她抗击疫情的征途。

抓虫虫的“奥特曼”

    从那天起,感染病区的小朋友总会看到一个穿着白色隔离服的“大白”拿着输液管跟他们说,“阿姨是奥特曼,要变身了,给你把虫虫抓出来,抓出来以后你就可以回家了。”被吸引注意力的患儿往往忘记了哭泣,都乖乖地伸出小手给她“抓虫虫”。

    在进入隔离病区的初期,第一批护目镜特别容易起雾,戴上以后只有余光才能瞟到一点清晰的视野,其它的视野都被白茫茫的雾气掩盖。而叶汪菊和科室同事们在这样的条件下依然优质地完成护理工作。叶汪菊说:“有一次上晚班,科室收治了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准备为患儿进行输液治疗,刚好管床医生罗学丰也在病房,由于我戴的护目镜起雾,眼前几乎全是白茫茫的雾气,只有眼角的余光有一小块没有被雾气掩盖,然后就靠着那点空隙找血管,凭经验用手去触摸,感觉那里有血管,就要罗医生给我再次确认下,得到罗医生确认后就开始进针,好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由于自己不断的呼吸,导致眼罩上的雾气越来越多,连输液贴在哪里都看不见了,就让罗医生给我递输液贴,我用手固定着针头,全部固定好后,我长长的松了口气。”

全能的“大白”

    据叶汪菊回忆,她穿防护服最长的时候达9个小时,这期间内还不能吃、不能喝、不能上厕所,和同事交接完班后,还要半个小时一层层脱掉防护服,当时感觉整个人都要虚脱了。病区内被感染的患者大多都是忧心忡忡的,每天都会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还要持续多久?我想家了,我怎么还在发烧、咳嗽?”面对一系列问题,对于未知的新型病毒,叶汪菊内心也很害怕,很难受,她也不知道这场病毒会持续多久,但是每天仍然会安慰患者:“很快了,天气晴了,病毒就会慢慢消散,要相信我们,配合我们治疗,平时多喝点水。”

    记得病房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之前常驻武汉,过年回乡探亲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由于年纪大,合并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入院时血氧较低,还不太配合治疗,经常自己偷偷把输氧管扯掉,叶汪菊每隔十几分钟就去看老奶奶,给她把拔掉的输氧管戴好。老奶奶情绪不好抗拒治疗,叶汪菊跟同事一遍遍的安抚她,为她说明病情,并让她和同样被隔离的女儿电话视频,在反复多次开导下,终于愿意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叶汪菊说:“看着老奶奶一天天好转,心里特别高兴”。

铿锵玫瑰,风雨不折

    2月27日,感染三病区的病人基本都治愈出院,就在全科医护人员可以撤离一线,到定点隔离酒店进行轮岗休整的时候,叶汪菊却突然病倒了,发热、呕吐、腹痛,平日里最能扛的“女强人”疼得直哭,同事们赶忙将她送去检查,经过急诊排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进行急诊手术。于是还没来得及与同事拥抱告别的她又被推进了手术室。术后的她不敢接父母发来的视频通话,也不敢告知家人,以免他们担心。身体稍稍好转就慢慢下床活动,“我要快点好起来,儿子还等着我回去看他呢。”叶汪菊苍白的脸上想到可以回去看儿子时,扬起了明媚刚强的笑容。

    叶汪菊,在抗击疫情的岗位上坚守了一个月,她站好了自己最后一班岗,坚持到了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她像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光,像是风雨中最明艳的铿锵玫瑰,是“最美逆行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