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感悟】难忘的核酸检测大会战 ——2022年11月检验科新冠抗疫纪念
难忘的核酸检测大会战
——2022年11月检验科新冠抗疫纪念
(检验科 李虎成)
好几次下班后,我伫立在安静又偌大的实验室,总会想起那段特殊的日子,那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奋战场景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回放。曾经有一群人,在这样一个隐蔽而特殊的战场,为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与目标,挥洒过激情与汗水,可敬可爱,可歌可泣。他们真诚、自信、坚韧的品格与精神让人动容,令人难忘。
疫情就是命令,副院长朱志斌几乎在整个抗疫期间一直坚守在实验室指挥调度。大到设备耗材的抢购,小到人员与标本通路的标识,事无巨细。凌晨三四点他亲自参与搬运新设备;好几次晚上,他与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等部门沟通汇报直至天亮;一天深夜,六台扩增仪因过热同时停摆,十万火急,望着堆积如山的标本,他果断作出自行抢修的决定。又是亲自参与搬运、拆卸与组装。身为副院长竟如此拼命,实在令人佩服和感动。
作为检验湘军,共产党员唐淑芬同志以她转战上海等多地的经历,当仁不让地投身到这次大会战中。考虑到科室人员紧张,有好几天她强忍身体的不适,不顾劝阻坚决不下火线。操作中面对层层码放高过头顶的仪器,她时而躬身蹲下、时而双腿跪立、时而在凳子上踮着脚尖,一个班十多个小时杂耍一般不知疲倦。她是一名真正的、纯粹的共产党员。同样作为检验湘军的邹伟,曾转战过海南、成都多地,大战经验丰富。此次他的搭档符珊珊,一位沉默寡言、做起事来追求完美甚至强迫症的女孩。两人连日猫在狭窄的方舱实验室,专门负责阳性标本检测,艺高胆大似刀尖上的舞者。
混管发现阳性,需连夜寻人逐个采样即刻送检,称为“追阳”。此刻是信息员“追阳少女”谢琼最忙碌的时刻,上下里外沟通不停。原本在外学习的她主动请缨参与会战,因疫情封控班车停运,硬是挤乘货车几经辗转回到医院。对讲机、电话、记录本、同时打开的多个电子报表、密密麻麻的数据、通宵的响铃。在我们看来这个让人头脑发疯的岗位,她却像施了魔法一样忙而有序游刃有余,令人不可思议。
共产党员罗丹,一个做起事来不要命的女汉子。与丈夫李俊夫妻上阵,一个待在实验室里彻夜鏖战,一个冲在标本转运岗位挥汗如雨。偶尔在就餐间歇匆匆碰面,来不及过多的问候旋即又回到各自岗位,夫妻双双舍家为业实属难能可贵。
盛克岳“盛老板”,年轻却敢于担当。作为科室核酸三组组长,工作安排娴熟老练。凌晨三四点后的实验室是他一个人的舞台,医废打包、器材归位、实验室消毒、数据汇总等,忙得酣畅淋漓不亦乐乎。
魏丽娜“魏总管”,神奇的后勤生活管家。各类防护物资、抗疫汤药、自测试剂,各类水果零食、下饭腌菜、餐饮外卖等,变戏法似的,没有她弄不来的。有她在,你只管安心做事。
以吴勃寰、李军为代表的标本接收与医废处理组志愿者们,整日肩挑手扛鲜有停歇,寒风中汗流浃背而干劲十足,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检验见习生的姜杨馨,上班不久即全程参与此次会战,她服从安排而毫不退缩,只顾默默做事而毫无怨言,堪称见习学生的楷模。
将标本管一根根插入试管架排序扫码,被门诊部主任徐建华形象地叫做“插秧”。以陈旭红、高健全为组长、部分临床医护志愿者组成的两支“插秧队”,各有近十人、六七支扫码枪。每日标本高峰来临之际,盘坐在地上的志愿者们“插起秧来”眼疾手快不甘人后,另一边扫码滴滴声不绝于耳,标本转运推车往来穿梭,不时响起吆喝声与说笑声,热火朝天车水马龙的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
封控期间,为服从医院管理规定,科室人员就地安营扎寨。以杨明生、朱铁志为首的老将,面对抗疫重任奋勇当先丝毫不输年轻人,自始至终坚守一线。面对一无房间二无床铺的现状,带头打起地铺,毫不犹豫、毫无抱怨。他们经历过医院发展的风风雨雨,对他们来说这根本不叫事儿,这是二医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传承,让人激励和感动。
此次核酸检测大会战,规模前所未有,不仅有我们本院员工,更有来自娄底益阳及本市其他兄弟医院组成的三支检验支援队,近六十人。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有的已离家一两个月,刚从其他地方撤退过来,那段时间与我们一起同吃同劳动。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敬业精神,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从开始的磨合到后来的高度默契,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感谢他们。
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点救治医院,二医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历次的抗疫从来未辱使命,敢于牺牲敢于担当,历经艰难而奋勇前行。这是伟大的抗疫精神,也是可贵的二医品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为自己喝彩、为自己加油,为明天逐梦前行!